王武中
近年來各種報刊對保健知識的廣泛宣傳,使得人們對如何養生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有些文章常常只是談了某一方面的問題,或只是強調了某種因素對養生的重要作用。如:有的說鍛煉重要;有的說營養重要;有的說心境平和重要。生物學家還特別告誡人們要保養人體生物鐘,有規律地生活……如此等等,都很重要。那么,到底誰最重要?人們有些無所適從。
科學家們經過一番探討研究,撥開了云霧,提出了當代最新養生觀:養生應采取綜合措施。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只強調某項單一因素,而要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并結合自身特點合理安排。有的醫學家把這種新養生觀稱之為“木桶論”。“木桶論”認為,多種因素綜合考慮才能產生好的效應。這就好比一個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許多塊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短了,其盛水量就要受到這塊短板的限制,其他木板再長也無濟于事。要想增加盛水量,惟一的辦法只有加長這塊短板。由木桶而及人體,人體若某一項因素有了缺陷,自然也就會成為壽命的“限制因素”。比如一個身體素質本來很好,而日常又采取營養、鍛煉等保健措施的人,卻有吸煙的不良習慣,吸煙對他身體的毒害就會產生“短板效應”,可能成為他壽命的“限制因素”。
那么養生到底要采取哪些綜合措施呢?由于每個人的體質、遺傳、生活環境、年齡、性別、職業、心理素質乃至修養都各不相同,所以這些措施既有共性,又有個體差異。
適量鍛煉運動鍛煉是一個重要的帶有共性的養生措施,因為要長壽就得活動活動筋骨。西方的保健專家認為,除必須臥床的情況外,能活動的就不要坐著,能坐著的就不要躺著。運動對人體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改善全身的健康狀況,增強抗病能力,使人心情愉悅,精力充沛。但這并不是說運動越多越好,只有運動適量才會有這種效益。要根據自身的體質確定適宜的運動項目和時間,做到動靜結合,適可而止。
合理營養這是養生中的又一個應采取的共性措施。我國營養學家建議用“食物金字塔”來規范人們的一日三餐。“食物金字塔”由四層組成,第一層是谷類食物(如米飯、饅頭等,講究吃些粗纖維),每天應吃得最多;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每天要吃得多一些;第三層由肉、蛋、奶、魚、豆腐構成,每天要吃得適量;第四層是油和糖,每天應吃得最少。這樣科學進食,最有益于養生。當然,在這個飲食模式的大前提下,每個人吃什么、吃多少仍然是有個體差異的。
心境平和平穩的心境乃是長壽的源泉,惡劣情緒最易傷身。美國心理學家為研究心理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做了一系列的實驗。最終發現,人在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變成的“汽水”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時呼出的“汽水”含有白色沉淀;悔恨時的“汽水”有蛋白沉淀;生氣盛怒時的“汽水”有紫色沉淀。把人在生氣時呼出的“汽水”注入白鼠身上,白鼠幾分鐘后即死去。可見,經常生氣的人很難健康長壽。
上述措施概括了人類養生的主要內容,此外還有培養興趣愛好和良好生活習慣等等。只要能圍繞這些內容為自己設計一個健康而又順乎自然的生活方式,避免任何形式的傷身之舉,你就擁有了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