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鴻
歲末年初,我們《新聞記者》編輯部陸續收到了來自全國不同地區讀者熱情洋溢的信函。這些讀者中,除了專業新聞工作者外,還有不少業余愛好新聞的老同志和青少年,他們對《新聞記者》在新的一年里寄予了希望,提出了建議。
遠在北京的劉富、王國英兩位讀者,結合《新聞記者》在過去的一年中辦刊上的一些特點,先后在來信中建議:適當增加一些臺港澳的內容,“海外新聞界”、“網絡新聞圈”最好少一點“宏觀”,多一點“個案”;考慮到不同層次的讀者群,文章盡量能“軟”些。兩位讀者在肯定“新視野”、“傳媒觀察家”、“探索與爭鳴”等欄目外,還提出今年的刊物要在開拓視野、豐富內容上多下功夫,要在國內外傳媒研究方面及大學新聞教育改革領域多做文章,不斷追蹤新聞媒介的改革動向,加大信息量,這樣也有利于讀者與編者在認識上的共鳴。山東臺安讀者張進善誠懇地說,他是本刊的多年訂戶,感到長文可以少些、信息量可以大些;若能增設一個“各地傳真”欄目,還可以起到廣納百川贏得讀者的“兩全其美”的作用。就本刊封面設計他更是直言不諱,認為封面的模式能否變一變?活潑明快多樣化的封面亦未嘗不可。南京林業大學學生陳東方真誠地期盼《新聞記者》能夠選登些與時事相關的新聞背景資料,這樣便于讀者提高新聞“洞察力”,對拓寬學生的思維頗有裨益。上海文化廣播影視局趙文龍讀者及時告誡本刊,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媒體動態,多選用些有獨特見解的文章,其關鍵在于言之有物、深入淺出地貼近讀者。一位入伍不久的解放軍戰士何軍情真意切地道出了他與《新聞記者》5年來的交情。他說當初是家鄉四川《永川報》的王老師介紹他認識本刊的,如今在營房里每次收到新出版的《新聞記者》,總感到格外的親切,戰士們訓練回來,往往會起勁地傳閱,繼而議論新聞熱點,關注社會動態,而且時常見仁見智地圍繞本刊進行點評。他們還言辭懇切地希望貴刊在新的一年里勇于創新,適當刊登些和軍人相關的文章,讓刊物上個新臺階。
在此,我們由衷感謝所有關愛本刊的新老讀者。對于你們中肯的批評、熱情的建議,我們將認真研究,并將揚長補短、再接再厲。同時也歡迎讀者朋友們繼續來電來信提出寶貴意見,鞭策《新聞記者》向前努力,伴隨廣大讀者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