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弘
大凡前往九寨溝、黃龍寺游覽的海內外游客和旅游車隊,絕沒有不在這地震形成的“疊溪海子”停車瀏覽的。誰又曾想像得到,這風景如畫的旅游勝境,早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是一座高原千年古城?僅僅是瞬息之間,便被一次驚天動地的大地震所摧毀,以致形成今日之“疊溪海子”。
疊溪古城,漢代為“蠶陵縣”;北周設翼州,領翼針四縣;唐代改翼州衛山縣,此地為州、縣治所。早在唐貞觀時期,已筑城池,為邊防駐兵重鎮。到明洪武十一年時,改為“疊溪千戶所”。而今,在疊溪附近校場鄉還矗立著一塊高7米的巨石,名為“點將臺”,“點將臺”南側鑿刻有:“大元開國忠順公玄孫劉上萬戶文起引兵至此癸已七月七日記”的文字。在點將臺的周圍還有唐貞觀四年(630年)雕鑿的摩崖石刻22龕,題記19則,人物78軀。據有關資料記載,“點將臺”石刻及造像,為阿壩州保存最早、最好、最多的一處石刻文物遺跡。
疊溪城地震遺址距成都249公里,距茂縣縣城56公里,地理位置為東經103°41′,北緯32°01′,海拔2350米。疊溪地處岷江東岸一礫石臺地上,臺地四周均屬堅質巖石,多為石英片巖、云母片巖結構而成的高山。古代的疊溪為邊防重鎮,是扼制川西平原通往松潘草原及青海、甘肅等省的交通要道,歷代均設重兵把守。唐貞觀時期筑城規模較小,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御史大夫丁玉討復故地,即命指揮童勝復筑城高1丈,圍390丈,建城門4道。《明史·四川土司》記載:“疊溪千戶所,明永樂四年(1406年)置,領長官司二,……洪武十五年(1382年)歸附給印世襲。”清置疊溪營,置游擊、守備、千總各一員,馬步戰守兵丁500人。直到民國始,屬茂縣所轄疊溪區。
大地震之前,疊溪城中的規模為繁華鬧市街道一條,各類房舍270多所,城中居民577人,有飯館、酒樓10余家,旅店客棧6家,駐軍一連。有詩詞一首形容當年疊溪城的繁榮境況:“溪水淼淼直千尋,一城號蠶陵。雉堞參差雁齒橫,尚有蜂衙蝶市,酒肆茶亭。”據阿壩州地震局徐吉廷先生考證并繪制的《疊溪古城圖》形為:斜四邊形,地形為西南向低,北東向高之斜坡。城墻由片石及土砌成,城門洞與月城用大青磚砌成。城中還有城隍廟、觀音殿、武廟、吉祥寺等古建筑物。此外,尚有樓臺亭榭及“龍池曉月”等景觀。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一場慘絕人寰、震驚世人的7.5級大地震,將疊溪古城夷為十數片高山湖泊。至此,疊溪已變成真真實實的“疊溪”!千年古城已不復存在,只遺留下零星殘垣敗跡昭示世人。大地震輻射波及區域北至西安,東到萬縣,西抵阿壩,南至昭通。在強烈地震的短短幾分鐘之內,疊溪古城筆直陷落下去,古城附近的21個羌寨全部覆滅。四周山峰崩塌,岷江主流、支流堵塞,地震形成了11座堰塞湖。
昔日大地震形成的觀音巖堵江壩,長800米,壩底寬170米,壩高160米.海子隨群山環繞,逶迤長達12.5公里,最寬處2公里,水位最深處達200米。大海子平均寬度為360米,最寬者為590米,長3500米,平均深度為80余米,大小海子總蓄水量為1.2億多立方米。現已開發為旅游景區的有疊溪海子、魚兒寨海子、公棚海子、水磨溝等,早已為中外游客和專家學者們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