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人
到西部旅游過的人說,去甘肅不游天井峽,就像到泰山未觀日出,下蘇杭不識西湖,勢必遺憾終生。天井峽又名“解板溝”,因狹長的幽谷中,兩面石崖陡壁猶如大鋸解開的板縫而得名。它位于甘肅中部的渭源縣境內,距縣城約15公里。其奇特的原始自然景觀,在荒涼的大西北堪稱一絕。
帶著探幽的好奇,我們來到了這個四面峰繞嶺纏的神秘盆地。舉目展望,只見盆地北側有一道狹窄的峽縫把天際劃了個壑口,一打聽才知道,這正是充滿神秘色彩的天井峽。沿著掩蔽于灌喬叢中依稀可辨的曲徑下到谷底,只見這條寬不過20米的幽深峽谷,直劈而開、向東延伸,恰似一把神鋸把連綿的大山攔腰鋸斷,形成兩邊峰壁陡立對峙之勢。隨著不時傳入耳際的潺潺水聲,一股軟緞般輕柔、碧玉般清澈的小溪從溝后漂來,又向溝前漂去。粼粼的清波在光怪陸離的亂石間跳來躍去,滲出陣陣清香,俯身掬起,尚未入口已覺沁人心脾。
清爽中,我們踩石越澗穿行在幽谷中,只見峰回路轉,愈走山勢愈奇。那兩排陡立的石崖,直刺蒼穹,絕險神奇,立于這高大雄偉的懸崖峭壁之下,仰望峰巔,頓覺人之渺小。向前行走,又見這相連的崖體,是一座座形體不同的石峰,有的無依無托,獨成一峰;有的并肩相靠,親親熱熱。令人驚奇的是,每座巖體的間縫里,又是一條峽谷,一灣懸崖峭壁,一處新的仙境。仙女屏、淋仙景、香子崖是一圈屏風狀的石崖,旁邊一道瀑布飛流而下,傳說它是七仙女更衣的屏嶂,沐浴的仙瀑。每當七仙女脫去衣衫沐浴的時候,就有一股醉人的香味彌漫在香子崖上,經久不散;歇佛崖,形似一把太師椅,傳說它是佛祖的坐椅。每當佛祖坐在這座高山大椅上,對面的山崖上就會被佛光照耀,五彩繽紛;馬窯灣,是神仙牧馬的地方,有一眼石洞——大馬窯。傳說是因為牧馬仙童偷看了洗澡的仙女,而被玉帝發現調回天庭處罰。從此,天馬行空而去,馬去窯空,留下一灣碧草,供人們假想追念……
這里的山形,隨著游人的移動,有靈性地變幻著。左瞧、右看,遠眺、近瞅,從谷底仰望,從山頂俯視,都在變幻著形象:有的氣勢非凡,使人驚嘆;有的嶙峋高聳,苔蘚遍布,綠意森森;有的嵐纏霧裹,影影綽綽,活象睡意朦朧的仙姑披著蟬翼輕紗,含情脈脈,凝眸不語,柔媚而羞澀;有的昂頭挺胸,雄偉壯觀,猶如勇士把酒倚劍,指向一線碧澄澄的蒼天。面對大自然神工鬼斧的奇妙杰作,我一下子領略到大地母親的神奇博大、深邃靈秀,同時也感到自我的渺小卑微。在她的懷抱里,哪怕是最遲鈍的愚者,也必然激情澎湃,生發出無盡的遐思與夢幻。
這里的水,也是秀美奇妙的。巖壁上掛滿水珠,石縫間滲著水珠,草尖上捧著水珠,花蕊里含著水珠,晶瑩閃亮,濯人魂魄。山頂端,一處處冷泉,從懸崖上飛揚而下,垂成千尺白練,增強了山的動感和舞姿。峽谷里歡躍的淺溪,從兩崖空間奔來,匯成湍急的小河,將巖底沖開幾米深的石槽飛跌而下,旋成明鏡般的深潭,清澈見底,泛綠映藍,五彩繽紛。再加上活躍在溝谷溪水旁的水鳥、山雀、藍馬雞、杜鵑發出叮叮鈴鈴、咕咕啾啾悅耳動聽的鳴叫,構成了天井峽奇異的妙境。
十五里天井峽、十五里畫廊,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的情趣,純樸自然,不事修飾,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她是一方凈土,一處仙境,是一首流淌的詩、麗婉的詞、立體的畫、迷人的歌。誰會料想,外人眼里的黃土地上有如此燦爛耀眼、流光溢彩的“幽水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