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昌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埋葬著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個皇帝和慈禧等151個后妃,是清代最大的皇帝陵園。
孝陵的橋
孝陵(順治陵)在昌瑞山南麓,是清東陵的中心,其余陵寢分布在兩側。從大紅門開始的11里長的孝陵神道上,單是橋就有8座,其中最長的七孔拱橋,橋長110.6米。據云橋兩側的124塊欄板石料輕敲后所發聲音是依古韻律“宮、商、角、徵、羽”的次序排列,因而此橋又被稱為“五音橋”。如果游客沒有從興隆口、石牌坊、大紅門進入,而是在蒼松翠柏間沿小路轉上神道,那就一定會錯過雄偉壯麗的牌坊、巍然矗立的神功圣德大碑樓和18對雄健古樸的石象生。然而僅神道碑亭前的三孔神路橋就叫人驚嘆了:橋分三路,中路寬、側路窄,橋欄柱頭成火焰形,下列蓮花瓣,欄板雕空刻凈瓶如意形,全系潔白如玉的石料制成,真是精美秀麗。
從橋頭北望,可見層層疊疊的黃琉璃瓦頂高低錯落,依次是神道碑亭、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以及明樓,一律金頂紅墻,富麗堂皇。在明樓后的寶頂下,就是安放棺槨的地宮。出人意外的是,陵前的介紹告訴我們:順治孝陵地宮安葬的是順治以及兩個皇后的骨灰。史載順治死后火化,骨灰裝在壇子(稱“寶官”)內安葬,兩個皇后也是盛于“寶宮”內入葬的。
定東陵的殿陛
走過孝陵前的下馬碑,進隆恩門,跟前就是筑于臺基之上、高大軒敞的隆恩殿,須彌座上環以漢白玉欄桿。若仔細觀看殿前的丹陛石,石上雕出的是風在上龍在下的圖案。因為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龍須、龍爪、鳳冠、鳳足等處透雕,其余部分也凸出分明,立體感強,栩栩如生。大殿欄板有69幅龍鳳呈樣浮雕,每幅都是鳳在前展翅飛翔又回首顧盼,龍在后緊緊相隨。欄板間立柱全雕成風柱頭,柱身上雕龍,昂望柱頭上的翔鳳,表現出慈禧勢壓兩朝的權力。進入殿內,64根殿柱粗大得須兩個人才能合圍,用料全系貴重的黃花梨木,木質堅硬,紋理細膩。據介紹說原來每根柱子都盤著一條半立體金龍,龍頭上裝著彈簧,在空氣對流時,龍須可以自然擺動,連柱、梁、斗拱和天花板彩繪全部貼金,單貼金就用去4592兩。如此豪華裝修,即使在清帝陵中也是罕見的。
裕陵的地宮
至于地宮,要數乾隆裕陵最豪華、最精美、最復雜。
進入方城下的門,順坡而下,走過一道道門,穿過一間間券(頂成弧形的地下室),石門、石券頂、石墻上全是精細的雕刻。第四道石門之內,就是置放棺槨的金券了。乾隆及其后妃的幾口棺槨,仍在漢白玉石座上,但引人注目的是建筑和雕刻的精美。券頂中間刻三朵大佛花,外層有24個花瓣,花心由梵文和佛像組成,周圍雕珊瑚、龍珠等,墻壁均勻地刻著數以萬計的佛經咒語,據說有藏文29464字、梵文647字。地宮全部為石結構,真是一座石雕藝術的寶庫。
令人遺憾的是,裕陵地宮隨葬的珍寶已于1928年軍閥盜墓時被洗劫一空。如今,只有這壯麗恢弘的建筑,仍在向人們訴說已逝去的興衰歷史,控訴統治者的自私和奢侈,昭示勞動人民的才智。這精美的文化遺存,給人以無盡的知識和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