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景春
秋冬養陰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養生原則,屬于順應四時的保健法。一年四季的氣候有春濕夏熱、秋涼冬寒的變化。這種變化用古代陰陽學說來說明,就是“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陰和陽是代表氣候的冷熱。春夏氣候濕熱,便將其概括為陽,秋冬氣候寒涼,便將其概括為陰。
氣候的變化刺激了人體,使人體生理上產生了相應的變化。人體自身產生的調節功能,可以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從而維護健康,防止季節性疾病的發生。秋冬養陰這一養生原則,主要目的是加強人體的調節功能,使之能適應外在氣候的變化。因此也可以說,它是人為地增強人體調節功能的一種方法。
秋冬養陰雖包括兩個季節養生的原則,但其實際方法可以說是同中有異。現分別介紹如下:
首先講講秋季的養陰。秋季里暑氣漸消,涼風陣陣,天高氣爽。氣候的特點是偏于干燥,故又稱為秋燥。由于氣候的干燥,常使人體水分不足,出現皮膚干燥、鼻干,甚至鼻出血,口唇干裂,也有人因此干咳少痰。我們若能在秋季來臨之際,及早采取預防措施,便能有效地控制上述癥狀的發生。這種預防措施,便屬秋季養陰的方法。
秋季養陰,一般都采用食物和藥物的調補。食物方面大多選用性味甘涼,具有生津養肺、潤燥護膚作用的食物,如梨子、柿子、蘋果、甘蔗、百合、銀耳、白蘿卜、青蘿卜、黃瓜、西紅柿、蓮藕。其中除百合、銀耳外,都以生食為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柿子不宜多吃,空腹尤應忌食。因柿子含有大量的柿膠酚、黑膠等,遇到胃酸就會凝結成不能溶解的硬核,形成“胃柿石癥”。再有吃柿子的同時不能吃螃蟹。過去傳說兩者同食可致人于死地,事實上致死未必,但引起腹痛與泄瀉者則常有之。再有甘蔗汁不能多服,因其含糖量頗豐,多則生熱釀痰。患糖尿病者更應禁忌。
菜肴可常食山藥、銀魚、豬肺、鴨肉等。藥物調理可選石斛、麥冬、南北沙參、玉竹等。這些藥物中藥店均有售。選其中1~2種,每種用10克左右,泡湯代茶常服,有較好的潤燥生津作用。秋季里應少吃辛辣、刺激及油炸熏烤食品,以免上火傷津(傷陰)。
再說冬季養陰。冬季養陰,其調治方法與秋季略有不同。冬季氣候嚴寒,人們習慣于溫補。飯館餐廳內盛行麻辣豆腐、狗肉火鍋等,居家者亦常吃狗肉、羊肉、黃牛肉。還有人每至冬季,要吃幾只黃腳黃嘴的老母雞。以上冬季溫補的佳品,營養價值確實很高,有增強體質和御寒增暖的功效。但其性偏溫熱,食用過多,多有上火傷陰的副作用。所以亦必須適當配合養陰,從而起到以陰制陽,陰陽平衡的效果。
冬季養陰有一點必須注意。在注重補腎壯陽的同時,也必須選擇滋養腎陰的食物和藥物。食物如甲魚、龜肉、鴨肉、海參之類;藥物如制首烏、阿膠、龜板膠、黑芝麻、黑豆之類;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等。但畏寒便溏、四肢清冷者,不能用此養陰法。
最后說說秋冬養陰所具有的共同方法。秋季氣候干燥,冬季氣候寒冷,室內的濕度較低。尤其在冬季,有些人家生爐取暖,睡眠時開電熱毯,都能改變皮膚生理功能,使水分蒸發加快,血液循環緩慢。據研究,皮膚的溫度每下降1℃,皮脂的分泌量就減少10%。所以皮膚的表面失其光澤,容易出現皺紋,甚者干燥、皸裂出血。凡此種種現象,祖國醫學概括為陰虛,或曰陰津不足。針對這些現象采取相應的措施,也可稱秋冬養陰之法。具體方法有:
1.食養方:①豬蹄湯。豬前蹄數只,洗凈,放清水內煮沸后加酒、姜、蔥等調料。每周食2~3次。亦可將豬蹄去掉骨,用文火煮2~3小時,使之成膏狀,用潔凈器皿收貯,放冰箱冷藏。晚上睡前洗臉,取膏涂抹臉部。翌日清晨用溫水洗凈。連用2周,可使面部肌膚滑潤,皺紋減退。用豬皮煮后熬膏亦可。豬蹄和豬皮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既能防止皮膚中水分的丟失,又有生血功效,故而使皮膚滑膩、面色紅潤。②骨頭湯。用豬脛骨(內含骨髓)加水適量煮沸,加料酒、姜蔥,可稍加醋。骨頭除如同豬蹄那樣富含膠原蛋白外,還含有鐵、鈣、磷等元素,所以既能營養皮膚,又有良好的補鈣作用,可以預防骨質疏松和貧血。③蜂蜜湯。每日早晨空腹,取蜂蜜1小杯,用溫開水50毫升沖服。注意不能用沸水。蜂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古人稱之為“百花之精”。因有潤腸通便功能,便溏泄瀉者忌用。
2.外用方。①雞蛋清涂面。晚上睡前用溫水洗臉后,準備新鮮雞蛋一枚,取其蛋清,稍加涼開水調和,然后涂敷面部,次日清晨洗掉。潤膚祛皺作用良好。傳說是清末慈禧太后常用的美容方。②鮮牛奶敷面。香蕉半只搗爛,混入牛奶適量攪和如糊狀,作為面膜敷在臉上。20分鐘后,用溫水洗凈。每1~2日敷1次。可以潤膚祛皺,對青春痘及雀斑亦有一定的效果。③新鮮果汁敷面。西紅柿,黃瓜,梨等,取新鮮者,洗凈搗汁,用紗布濾凈,名日自然汁。以之敷面,10~15分鐘后用溫熱毛巾溫熨面部片刻,使皮膚充分吸收。然后用溫水洗凈。每日1~2次,久則自有良效。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