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平
生病的人情緒往往很不穩(wěn)定,易怒,或是悲觀、脆弱。家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他們大發(fā)脾氣、痛哭不止。這不僅影響疾病的治療,也增加對家人的心理壓力。常常是一個病人弄得全家不寧,哭不得,笑不得,急不得,惱不得。
通常,為調(diào)動病人的積極情緒,家人雖擔憂、焦急,在病人面前也盡量笑口常開??捎械牟∪藚s不理解這份苦心,反倒埋怨:“我病成這樣,你怎么笑得出來?”倘若態(tài)度冷漠,他又會埋怨缺乏真情;倘若心存焦慮、愁眉不展,他則認為家人嫌棄自己,把他當拖累,表現(xiàn)出自卑、逆反、怨恨心理,常發(fā)無名之火。
王家夫婦感情甚篤,相親相愛幾十年如一日,可是自打妻子中風后躺在床上,老夫妻倆的感情就不如以前融洽了。盡管丈夫對她體貼入微,關心備至,服侍得很周到,可是妻子的情緒反復無常。剛才還好好的,丈夫送水時不小心把茶杯蓋掉在地上,她見狀后立即痛哭流涕,悲痛欲絕:“怎么,你不耐煩?是嫌棄我?不愿意給我水喝,存心渴死我,你就直說,何必發(fā)脾氣?”丈夫向她解釋,她聽不進去,一口咬定丈夫嫌棄她,對她發(fā)脾氣,弄得丈夫很傷心,心想:為了給你治病,我沒日沒夜地護理你,體重減輕了十幾斤,累點、苦點我樂意,可幾十年的夫妻,你為什么還不理解我?想著也掉下了眼淚,感到委屈、沮喪。丈夫哭,妻子更哭,使整個家庭氣氛沉浸在低沉和悲觀的氛圍中,由此導致病人情緒的進一步消沉。
很顯然,病人脆弱不穩(wěn)定的情緒多緣于他們多愁、多慮、多疑和猜忌心理。家人倘若不能正確接納、調(diào)節(jié)這一心理,勢必對家人情緒造成種種不良影響,形成雙方新的心理壓力。因此,家有病人要學會正確接納病人的負性情緒。在把握自我情緒的同時,注意幫助病人調(diào)節(jié)不良情緒,盡量使病人的消極情緒向積極方面轉化,或得以宣泄疏導。
首先,要理解病人,把握自我情緒。受疾病折磨的人,心里總是很痛苦的。這其中包括對生命的渴望,常表現(xiàn)有急躁情緒,盼望疾病早日痊愈:對疾病不良后果的擔憂又使情緒趨于悲觀、恐慌或自暴自棄;疾病長期不愈又使他們感到給家人帶來很大負擔,心懷自責和內(nèi)疚。因此,病人的心理復雜而矛盾,以此種心態(tài)窺視家人的態(tài)度,審視家人的行為往往產(chǎn)生錯覺,以至把好意當惡意,把家人的無意識、不自覺行為當作是有意識和故意的行為。
家人要充分理解病人的特殊心理,接納他們反復無常的情緒,不計較他們對自己的態(tài)度,寬容他們的錯覺。要加強對病人感情的投入,注意不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如對疾病的擔憂,工作、生活壓力帶來的負性情緒)帶給病人。
其次,尊重病人。自尊是人的本能,病人躺在床上,即使是失去工作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也非常注重尊嚴。有時,這種自尊甚至比常人表現(xiàn)得還強烈。因此,要使他們得到精心護理和積極治療,在精神上要保持他原有的家庭角色、地位和尊嚴,有事與其商量,時時溝通信息,在不妨礙疾病治療的情況下主動讓其參與家庭事務的處理和決策。使之感到家庭仍需要他(她),認識、體驗到自我價值和生存意義,調(diào)動其潛在的生存動力,消除或緩解不良情緒。
最后,要學會接納、調(diào)節(jié)病人不良情緒的技巧。由于對家中病人的生活習慣、嗜好、個性特征、素質(zhì)都很了解,因此可以因勢利導,改善病人的情緒。如對性格堅強的病人多一些幽默,對沉默多愁的病人多一些開導,對多疑多慮的病人多一些溝通。
總之,病人家屬善待病人,就應心胸寬闊,接納病人的負性情緒,以獲得病人的信任,激發(fā)病人積極的生存意識和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做到有耐心不急躁,以保障疾病的治療,為他們的康復提供積極的情緒氛圍。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