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福
家住城郊的小秦和小黃結婚3年了,小倆口雖然感情很好,但小秦對性生活總感到有些失望。于是,她給我打電話,托我在醫院找個大夫讓小黃心理咨詢一下。我幾次幫他把門診號掛好了,小黃卻借故推托不來,有次雖然來了,但在醫生面前,一個大男子漢吞吞吐吐怎么也不實說病情,最后只好作罷。
時下類似小黃這樣拒絕心理咨詢的人為數不少,他們對心理咨詢這門新興學科缺乏了解,看心理醫生羞羞答答,不敢大膽上前,使“心理瘀積”得不到及時疏導,影響了身心健康,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恥丑”心理。在國外,心理咨詢是一種正常的就醫行為,也被認為是經濟富足、向往健康的素質表現。而在我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產生的認知和效果也不一樣。許多心理咨詢者總是左顧右盼,“猶抱琵琶半遮面”,即使在醫生面前也憂慮重重,不敢實說病情。他們心里有三怕:一怕失面子難啟齒;二怕揭“隱私”失身份;三怕家丑外揚難做人。因此,不少人寧可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去看心理醫生。其實,只有講出心中的困惑,醫生才能找準癥結。對“隱私”,醫生是絕對保密的,應該信任醫生,去除“恥丑”心理,大膽就醫。
二是疑惑心理。心理咨詢在我國起步較晚,普及不廣,許多人對它缺乏了解之前,產生了這樣那樣的猜疑。有的人認為心理咨詢不號脈、不打針,有病也治不好;還有的人擔心會遇上像游醫那樣的騙錢大夫。由于認識上的偏見,對看心理醫生半信半疑,顧慮重重,結果影響了心理疾病的治療。如56歲的患者趙先生,一年前因家庭、子女及經濟問題患上了抑郁癥,家人多次勸他去看心理醫生都被拒絕,日復一日,“心病”越積越重,導致精神錯亂,意識不清,最后只得住院治療。
三是厭煩心理。心理咨詢不像綜合門診那樣直截了當,它是由心理醫生應用心理學現象及規律,對咨詢者提供的信息實施合理分析和行為、心理的治療。因此,它是一個連續性的程序,也是一個艱辛、漫長的過程。然而,有的心理患者對這一過程缺乏耐心和毅力,期望“速戰速決”,“事半功倍”,試圖通過一兩次治療就解除自己的“心結”,一旦達不到理想效果,就流露厭煩、急躁情緒,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對心理治療不配合、不支持的過激行為,這不僅對治療不利,而且會加重病情的發展。
四是失望心理。心理咨詢的辯證法認為,心理醫生只能依據咨詢者的情況,起到分析、引導、啟發和支持的作用,以改變咨詢者的心理認知和轉化,從而達到戰勝心理障礙的目的,而治療效果的好壞,關鍵取決于咨詢者本人的內因和努力。但一些心理疾患嚴重者,思想脆弱,行動孤僻,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精神包袱沉重,悲觀失望,甚至產生輕生念頭,這些絕望情緒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因此,咨詢者應鼓足勇氣,用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毅力和信心,去戰勝“心病”,這是最根本最明智的選擇。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