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成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肝炎病毒是一個大家族,目前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近10年來由于甲肝和乙肝疫苗的出現,這兩型肝炎的流行比例下降,而丙肝和戊肝比例相對增加。
丙型肝炎通過輸血等腸道外途徑傳播,其臨床癥狀與乙型肝炎相似,但更易轉為慢性肝病。成人初次感染后約50%有持續感染狀態,從而發展成為慢性肝炎,感染者約有20%可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丙肝更應引起患者和醫生的重視。
值得人們注意的是丙肝的傳播途徑,它主要以輸血、注射、針灸、紋身等醫源性傳染為主,58%以上的丙肝病人發病前半年內有注射、輸血或手術史。特別是毒品成癮者,經常反復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徹底的注射器為自己注射毒品,80%以上導致丙型肝炎。
與乙型肝炎相比較,丙肝患者轉氨酶峰值較低,無癥狀及無黃疸病例較多,大多數患者不易被發現,除非定期檢查肝功才會被發現。丙肝轉氨酶升高呈3種特殊類型,即單相型、雙相型及平坦型。潛伏期2~26周,丙肝與乙肝癥狀相差無幾。短潛伏期丙肝病情較重,癥狀較多,常有黃疸,較少發展成為慢性遷延性肝病。長潛伏期和輕型無黃疸型丙肝易發展成為慢性遷延性肝病,女性患者較男性容易發展為慢性肝病,常常出現轉氨酶升高或間歇升高。從轉氨酶峰值變化,可測知丙肝的病情。單相型丙肝:轉氨酶急速上升,形成高峰后短時間內降至正常,變動曲線呈三角形。雙相型丙肝:轉氨酶在急性期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高峰。平坦型丙肝:轉氨酶輕度上升,緩慢起伏下降。三種類型各具不同的臨床意義。
單相型丙肝潛伏期肝損害持續時間最短;平坦型丙肝肝損害持續最長,但癥狀最輕,一般無黃疸發生;雙相型丙肝肝損傷程度最重,轉氨酶為高值,癥狀最重,預后最差,多為重癥,黃疸發生率最高。遷延性病例單相型最少,雙相型及平坦型較多。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一樣,也有無癥狀病毒慢性攜帶者,研究表明,無癥狀病毒慢性攜帶者供血時,會傳播丙型肝炎給受血者。
與甲肝、乙肝相比,醫學對于丙肝的認識和治療技術發展得相對較晚,治療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特異治療方法。公認α-干擾素對慢性丙肝和丙肝病毒攜帶者有一定療效,但遠期療效不理想,且藥價昂貴,難以推廣。筆者在長期運用螞蟻等中藥制劑治療乙肝和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臨床研究過程中,發現螞蟻等中藥制劑對丙肝有異病同治之功。1996年7月在太原市傳染病院肝病研究所劉廷會、郭統祥醫師協作下,對20例急、慢性丙型肝炎(包括乙、丙型肝炎病毒重疊感染,丙、戊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開展協作研究。按199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修訂的臨床診斷標準分為急性丙型肝炎4例,慢性丙型肝炎16例,不用α-干擾素等有抗病毒作用和降酶的西藥,以螞蟻等中藥制劑為主進行治療。其中,4例轉氨酶較高、癥狀明顯者佐以中草藥對癥治療一療程(3個月)。療程結束后,18例連續2次PCR法HCV-RNA(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標志物)陽性者,有12例轉陰,未發現發熱等副作用。
中醫沒有“丙肝”、“乙肝”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均屬虛損性疾病范疇。傳統醫學理論強調“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丙肝所以發生是因人體正虛、濕熱、邪毒乘虛侵襲,潛藏體內,導致腎虛、脾虛、肝郁,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紊亂,不能清除體內丙肝病毒,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療丙肝的重要環節。近代醫學研究證明,螞蟻是微型動物營養寶庫和天然藥物化工廠,是廣譜免疫增強劑和安全的免疫調節劑,以螞蟻為君藥攻克丙肝是很有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