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好動的男孩是好的,好動的女孩是巧的。”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好奇、好問,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對問題問個沒完沒了,在游戲中忙個不停。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看看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
我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小藝就是這些孩子當中的一個。小藝從小就對自然充滿了無窮的興趣和好奇。她把在外面撿到的各種形狀和花紋的石頭帶到家里,告訴我們這是她發現的“化石”;她還帶回一些漂亮的樹葉,說是要做“標本”;水果的核、瓜的籽、花的種子,她都收集起來,分門別類地放在盒子里;有時還帶些昆蟲回來放在玻璃瓶里。慢慢地,收集的東西越來越多,她索性在家里開辟了一個陳列角,分門別類地把這些東西放好。于是,她有了一個自己的小博物館。在此基礎上,小藝還建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室”。
雖然她把家搞得很亂,還帶回來很多“垃圾”,但她卻自得其樂,并開始了自己的“科學研究”。小藝的第一項“研究”是記錄月亮的變化。按照百科全書上提供的模式,她在一張大紙上畫了30個小格子,每個格子標出日期。于是,每天晚上對月亮的觀察成了她必不可少的課程。沒有月亮的晚上,圖上的格子就空著,有月牙兒的時候,她就畫一個月牙形在格子里,直到畫出弦月、滿月。
久而久之,她從所記錄的月亮變化圖中還真的發現了規律,這使她對天文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以后的日子里,她不斷地翻看有關天文學的圖書,了解太陽系和九大行星,還計劃著積攢壓歲錢來買一架天文望遠鏡,以便更細致地觀測太空。第二項“研究”是觀察土壤的結構。有一天,小藝從樓下裝了半瓶泥土回來,再放進去剛好淹沒過泥土的水,用棍子攪拌后,蒙上一塊塑料布,扎緊瓶口,放在角落。家里人都覺得很臟,她卻神秘地告訴我們說這是她的實驗。過了一個星期,她拿出瓶子,高興地告訴我們她的發現:瓶子里的泥巴水變得清了,泥土沉下去了,還分成了好幾層,最細的泥土在最下面,其次是稍粗一點的,最粗的在最上面。于是,她告訴我們這個新發現,泥土是有很多層的,我們地球也是有很多層的。并告訴我們這是百科全書上說的,她做這個實驗就是為了證明書上說得對不對。第三項“研究”是種子發芽。她用三組種子(豆),分別放在三種不同的條件下,一組完全淹沒在水里,一組沒有水,一組有一半水,每天她都來看看有什么變化,并寫下日期。終于,有一組種子發芽了,而其他的沒有。于是,她驗證了種子發芽需要空氣、陽光和適量的水的道理。
第四項“研究”是鐵釘生銹。她把一根鐵釘抹上油,另一根鐵釘抹上水放在盒子里,每天都看一下有什么變化,最后,有水的鐵釘起了一些銹點,而有油的鐵釘還是原樣沒變。小藝的“研究”看起來很簡單,但她卻那么投入;她的“實驗室”看起來又臟又亂,但她卻樂在其中,不停地向我們報告著一個個小小的發現。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藝還做過很多的“研究”,比如,把發芽的土豆種到土里,等幼苗長出來后,每天記錄它的成長高度;在家里飼養小烏龜,觀察它們的行為;種花,學習照顧花苗……老師每周都布置一個“寫話”的任務,主題自定。于是,小藝把她的“科學研究”成果都寫了下來,并學著把它們輸進了電腦。除此之外,通過翻閱百科全書,小藝還寫了幾篇介紹一些音樂家和美術家生平和作品的小文章。通過寫這些小文章,她學會了如何查閱資料,如何組織材料,更學習了獲得信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