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笑
因特網展現給人們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用戶可與網絡上的其他用戶通信聊天,又可調閱各種各樣的報刊,享受圖文并茂的多媒體信息服務,還可調用各種軟件,玩電子游戲。因特網自1993年問世以來,發展速度非常迅速。據統計,全球因特網使用者1999年年底估計達2.59億,2002年將上升到4.9億,2005年可達到7.65億。可以說,再過六七年,全球平均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人是因特網用戶。很多青少年不知不覺就成了因特網的俘虜,整天整夜地沉溺其中,被專家稱為“因特網上的動物”。
科學家認為,網絡上癮者有以下特點: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度過;對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有逃避現實的心理跡象;和家人或老板的關系出現問題。上網過度的癥狀包括抑郁、失眠、精力難以集中,這和其他上癮行為相似。
早在1995年7月,網絡剛剛普及的時候,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達克·格里菲斯博士就公布了他對青少年“因特網癮”的研究結果。他調查了100名因特網用戶,其中22名認為自己使用因特網已有類似吸煙上癮的感覺,還有12名認為,使用因特網能像吸煙那樣使人放松。一位學校計算機中心管理人員說,一些學生常通宵達旦地在計算機中心上網,當他趕他們走時,有的甚至哭了起來。還有一位用戶說,他每次都想把電腦關掉,但就是下不了決心,由于長時間地呆在電腦邊,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他要求建立一種類似戒毒中心的機構幫助他戒掉“因特網癮”。這些因特網上癮者的行為與吸毒或酗酒成癮者類似,一接觸因特網就興奮異常,如果沒有機會接觸因特網就會“網癮難耐”。調查還發現,在英國盡管每小時要花費2.3英鎊,一些青少年每天泡在網上的時間仍多達13小時。
在美國也有兩個典型例子:一位婦女由于過分迷戀因特網,棄丈夫和孩子于不顧,竟然將床搬到計算機旁“與電腦同眠”;還有一名少年“網蟲”,在網上漫游玩得茶飯不思,沒有辦法,父母只得給他配備了輪椅,以便開飯時能強行將其從電腦旁“推”開。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烈·黑恩說:“青少年和年紀較大的女性特別容易上癮。”他說,網癮患者平均每周在網上花掉34小時。
專門研究上癮問題的精神治療師弗里希·戈赫特估計,網癮患者的平均年齡將越來越大。他說:“許多老年人幾乎和社會沒有任何接觸,所以就開始上網。”最早的一家網癮自救機構的負責人加布里埃萊·法爾克說:“有很多年過70的婦女跟我們聯系。從去年6月以來,已接到2000多個救助電話。”
洪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新因特網用戶缺乏明確的目標,因此往往花大量時間訪問聊天室或與游戲、音樂與性有關的網站。此外,和吸煙之類的上癮行為不同,與其說網癮屬于生理問題,不如說它屬于心理問題。當沖浪者在網上的時間越來越長以滿足自己的網欲時就會逐漸產生網癮。
網絡迅速普及的中國也已不是沒有網絡上癮的一片凈土。據1999年底的一項調查,廣州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腦29.3臺,居全國10大城市之首。隨著電腦的普及,上網熱迎面撲來,網絡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不少學生為網絡所“累”,癡迷于“網吧”不能自拔。據不完全統計,廣州上網大學生中有1/3的人患有“網絡綜合征”,有的玩昏了頭顧不上上課和做作業,有的備足了方便面足不出戶,有的網“線”越拉越長,考試掛起了“紅燈”。
由于因特網上的信息量十分龐大,因此用戶幾乎可以無休止地獲取各種信息,其中包括電子游戲以及暴力色情信息,這很容易使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上癮。專家指出,青少年過多地在因特網上游玩會減少交友等其他活動的時間,不利于成長,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變態,其危害將不亞于吸毒上癮或酗酒上癮。不過,專家認為,杜絕網絡上癮并不意味著父母不要給孩子購買計算機,父母應該做的是教育孩子們有所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