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剛
用三個晚上的閱讀時間,把龔明德著《文事談舊》仔細讀過,感慨良多。
《文事談舊》之前,我還看過龔明德1996年11月在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學散札》,那也是研究中國新文學的書人書事集。
中國新文學研究,近幾年出了不少好書。在寫作風格上則因作者不同而各呈特點。譬如姜德明的書話,介于學術研究與掌故叢談之間,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有極強的可讀性。這一點,他受唐弢的影響很大。比較起來龔明德就要冷峻得多,顯得異常的嚴謹,讀過《新文學散札》的讀者,都深有體會。
《文事談舊》在文風上,延續了《新文學散札》的嚴謹、犀利。而且較之《新文學散札》,因為一些材料的新發現,龔明德對他以前的文章多有補充、改寫,因而更加充實,如《留給世人的美麗花朵》、《<戰時小叢書>和<戰時小叢刊>》等。
治史,應該以基本事實為依據。針對中國新文學而言,白紙黑字的文學作品,較諸口傳耳聞,要可靠得多。龔明德作為研究者,同時又是藏書家,其藏書日豐,是讓他的研究得以深入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單是擁有豐富的藏書,還做不好研究。
從五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只有短短三十年,但活躍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家留下的文學作品卻十分豐富。這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時代要求所決定的。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因人為的緣故,或出于某種斗爭的需要,或某個重要實權人物幾句談話,一些作品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了評價。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同樣有著深刻的社會、時代的原因。那么,對研究中國新文學的工作者來說,還原其本來面目,弄清楚基本事實,這是當務之急。之后再論是非得失,全面評價文人、文事,庶可免偏頗。
舉個例子。章衣萍擅于“摸屁股”的名氣很大。在我接觸他的作品之前就已耳熟了。究其原因,便是那句有名的“懶人的春天啊,……”因為有魯迅含嘲諷意味的打油詩“世界有文學,少女多豐臀”在前,于是后來評論家一說到章衣萍,就斥為“摸屁股文人”。而如我這樣對中國新文學雖有興趣卻不深究的人,也即恍兮惚兮認定了“摸屁股”名言出自章衣萍之口。其實呢,此“名言”作者另有其人,章氏只不過是在文中引用一下罷了。不光彩的帽子,往章衣萍腦殼上一扣便是六十余年,真冤哉枉也。然而,倘不是讀了又經龔明德增訂并收在《文事談舊》一書中的《“懶人的春天”和<枕上隨筆>》,至少在我,章衣萍仍會被繼續冤枉。
龔明德的文章,最大特點就是挑漏。其目光所及,只要經他考證,認為有不實之處,無論那人那文名氣多大,他都會毫不含糊地指出來,加以辨析。用四川話來說,他這個人做事“不認黃”。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三十多年的中國新文學史中,遮遮掩掩的事太多了!由于龔明德做事“不認黃”的作風,他的文章,多系翻案之作:到底為巴金抗戰三部曲《火》一書提供材料的是臧克家、田濤還是田一文?翻譯家李霽野譯《簡愛》究竟與魯迅有沒有關系?汪靜之《惠的風》出版后,得過周氏兄弟的贊揚,那除贊美之外,有不滿之聲嗎?……如此種種,究竟事實如何,《文事談舊》中均一一道來。
翻案文章不好作,要把人們習見的看法轉變過來,沒有真誠的態度、獨立的思想、足夠的史料、科學的方法和過人的膽識,是做不好的。這在文學史上并不乏佐證,郭沫若老先生《李白與杜甫》便是一個顯明的例子。反之,凡不盲從阿世,本著為歷史負責為后世負責精神的作品,讀者會認同的,其生命力也是長久的。
老作家到了晚年,回憶一生所走過的道路,述說事跡、評價得失,從人之常情而言,自然喜歡選擇一些好的、對己有利的贊美之辭,這是可以也應該理解的。但本無此事,于今撰之,就不免等而下之了。作為研究者,秉筆公平,揭露虛假,是其本分。
龔明德下筆冷峻,但如果仔細讀他的一些文章,也能發現其婉然有情的另一面。《一曲稚野美和文雅美的贊歌》——對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賞析,就很能見他的情懷。李光地曾用“圣人之或默或語無非教育”來論孔子,將他奉為神圣。而千百年來注釋《論語》者大抵也是戰戰兢兢,實際上已忽視了孔老夫子沂水春風的樂趣。魯迅被舉為現代圣人,自然,后來的注家也同樣不免于像千百年來的前輩那樣,從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中也硬要找出微言大義,來說明魯迅的戰斗性。這一點,龔明德在《一曲稚野美和文雅美的贊歌》中用他精細的文本賞讀實績嘲笑了上述注家們。
日常生活中的龔明德愛不愛打抱不平,我不知道。但一筆在手,他的俠氣立現,這是我讀《文事談舊》時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你看,當他談到已湮滅無聞幾十年的四川籍作家如葉伯和、蓼子,當他談到沈旭、盧冀野、趙景深,……其惋惜痛切之情,著實令人感動,而他書生本色的癡氣也就流露無遺了。
考據文章,雖細雖小,要做到“每下一義,泰山不移”,卻也是非常費力的事。非但費力,當涉及到一些人和書,有時還不免有“不討好”之虞。然而,正如被龔明德奉為座右銘的藤野先生訓導青年魯迅時所講的那樣:“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
既如此,那不討好也便不討好了。在龔明德看來,只好學魯迅的樣說一句:“隨他去罷。”
(《文事談舊》,龔明德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