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秉奎
每到冬天,中藥店都像在過喜慶佳節,拉出橫幅標語,請來“坐堂醫生”,提醒顧客不可錯過了進補良機。也許是廣告效應,不少人果真以為自己得了“虛證”,不是“氣血不足”就是“腎虧”,因而對年復一年的“冬令進補”趨之若鶩。“冬令進補”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有人早就持有疑問,從另一個側面提出了較為低調的不同意見:藥補不如食補。
古人留下了“虛者補之”這句話。補法,是中醫十大治法之一,如確實患了虛證,酌情服些補藥并無大錯。不意后人把這四個字盡情地發揮了起來。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得“虛證”的人卻越來越多。既然是虛證,隨時都可以吃補藥,為什么偏偏要選擇冬季呢?有人搬出植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試圖對此進行解釋。可人本是血肉之軀,豈能“冬藏”?也有人說,冬季常有饑餓感,此時進補易于吸收。其實,人在冬季常出現饑餓感僅僅是由于體表血管收縮,胃腸道供血量增加、蠕動增強的緣故。
提到食補,人們總是首先想到羊肉。如認真查閱一下食物成分表,不難得知羊肉的營養價值跟豬肉、牛肉相差無幾。其實,羊肉是一種很平常的食品,有些民族一年四季都吃羊肉,并不是等到冬天“藏”在家里吃。如果愛吃羊肉,任何季節都可以品嘗,硬跟食補聯系在一起并無什么科學根據。
據現代醫學家研究,人在冬季進食往往較多,但所需的熱量并不比夏季多多少。如進食過多,熱量難免在體內堆積為脂肪。長期入大于出,是誘發肥胖病、糖尿病、高血壓病的不利因素。被“富貴病”困擾著的人們應懂得冬季是通過鍛煉來減肥的最佳季節。如果偏要在這個季節進行食補,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常聽到“冬天進補,春天打虎”這句奇語。其實,補了一個漫長的冬季,腰圍增大了,再想減肥已不大容易,還能“打虎”嗎?“冬令進補”盛行的原因,一是曲解了“虛者補之”的原意;二是習慣勢力的影響;三是受了某些商家的誤導;四是缺乏營養學的知識;五是對冬季易出現饑餓感這一生理現象存有誤解。
不喜歡到室外去鍛煉,只熱衷于“冬令進補”,會使文明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這是值得警惕的!人們不妨轉變一下觀念,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把注重全方位的自我保健放在首位。患慢性病的人并非不能進補,但要合情合理。舉冠心病為例,如確實屬于氣虛,在正規治療的基礎上可以再吃些人參,但更重要的是注意膳食平衡,并根據體質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這樣才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增強體質。再如缺鐵性貧血患者可以吃含鐵豐富的動物肝、血等食物;骨質疏松癥患者則應養成長年飲牛奶的習慣。盲目地吃“補品”,而且硬跟冬季扯在一起,顯然是有違科學規律的“一廂情愿”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