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恬
中國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吃分不開,“吃”是我們慶祝節日的重要內容,大節日大吃,小節日小吃,吃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是太平凡也太重要了。但殊不知,恰恰是這個“吃”,吃出了無數的毛病。俗話說,病從口入,當今世界吃得十分不安寧,一些不發達國家的人民吃不飽,吃不好,營養不良,許多人患營養缺乏癥;而在發達國家,許多人卻吃出了營養過剩癥,因為吃而患上了肥胖病、高血壓癥和心臟病等“富裕病”。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吃的東西從天上到地下,從山上到海里,只要能進“口”的都進了口,吃的資源開發力度令人折服。與此同時,“富裕病”患者的比例也呈不斷上升之勢。
“富裕病”除了營養過剩外,在一些人群中,由于膳食結構不合理,造成營養嚴重不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當今的城市居民中,一些人吃得越來越“精細”,據統計部門對我國35個大中城市的抽樣調查表明,城市居民葷菜與蔬菜的年消費量比例為2:1,細糧與粗糧之比懸殊達1:0.07,而有關資料表明,特級大米比標三大米(糙米)蛋白質損失多16.55%,脂肪損失多35%,纖維素損失多40%,鈣損失多60%,磷損失多40%。長期食用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的“精細”食物,會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腫瘤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吃什么,如何吃得科學、合理的問題。針對近年來肉食品消費日益上升的現實,我們具體以肉食品為例來看看如何減少病從口入的機會,從而吃出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目前能擺上餐桌的肉食品十分豐富,常見的有牛、羊、驢、豬、兔、雞、鴨、鵝、鵪鶉、鴿、魚、蝦等。西方國家習慣將牛、羊、豬、兔等家畜肉稱為“紅肉”,雞、鴨、鵝等家禽與魚肉稱為“白肉”。近年來,國際上白肉的消費量明顯高于紅肉,并有繼續升高的趨勢。從營養價值上分析,雞肉的脂肪含量比豬肉與牛肉等低很多,是蛋白質良好的來源。鴨、鵝肉的脂肪含量雖不比紅肉低,但其化學結構與橄欖油(植物油)接近,對健康尤其是心臟無害。因為植物油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比動物脂肪要高,而必需脂肪酸有降低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并有減少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結的作用。因此,對血脂(包括甘油三酯及膽固醇)過高的人宜少食動物性脂肪,而以食植物油為主。家禽肉脂肪與橄欖油化學結構相似,使其對人的心血管系統的安全性大大優于家畜肉。魚肉脂肪含量低,脂肪中富含必需脂肪酸,膽固醇含量很低,因而受到人們的青睞,魚的年消費量在全世界呈現上升趨勢。為此有人戲稱:在肉食品中,兩條腿(家禽)的比四條腿(家畜)的好,無腿(魚)的要比有腿的好。
但從肉食品營養上來看,不可如此一概而論,因為同是四條腿的家畜,兔肉的脂肪含量與豬、牛、羊等比較是很低的,甚至低于兩條腿的家禽。而且兔肉纖維細嫩,可說是肉品中的佳品,因而有人稱之為“美人肉”,形象生動地描述其對美容減肥的作用。另外,同屬水產品,有鱗魚(如青魚、鯉魚、鯽魚、鯧魚、黑鰱魚、黃魚等)的膽固醇含量比無鱗魚(如鰻魚、魷魚、墨魚、黃鱔等)高,而蟹、蝦的膽固醇含量也比有鱗魚要高。動物內臟的膽固醇都比相應的肉食品要高。
近兩年來常見有農藥污染蔬菜的報道,而在肉食品生產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為防止病從口入,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眾所周知,世界畜牧業生產中為了提高動物生產效益,使用多種添加劑與藥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我國飼料中也使用營養性或非營養性添加劑,就如我們日常食用的許多食品中加有食品添加劑一樣,是安全有效的。但在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中,有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在養殖生產中使用一些違禁藥物,造成了惡劣影響,危害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如1997年香港居民因食用含有B興奮劑的豬肉與內臟,導致多人死亡;1998年歐洲發生的二惡因事件,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震動。因此綠色動物產品的生產已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對于每個消費者來說,對選用動物產品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不選購與食用來路不明、沒有健康安全保證的產品,不能圖一時的口福口樂,而導致病從口人的悲劇。
總之,吃好也是一門學問,吃是涉及到每個人健康的“基礎工程”,合理吃肉,吃出健康,要從每一天、每一餐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