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迪

無條件傾聽
親人去世后,照顧孩子的成年人要經?;ㄐr間,耐心地、不加任何評論和批評地傾聽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這種無條件傾聽是對哀傷中的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持。
當我們能夠無條件傾聽時,我們就既能聽到孩子說出來的話,又能聽到孩子未曾言說的心聲。比如,孩子常常很難表達內疚感,但是,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中看出來。孩子可能經常這樣貶低自己,“我是個笨孩子”,“沒有人喜歡我”,“我以后什么也做不好”等。他們也可能表現為郁郁寡歡、昏昏欲睡、獨處一隅、感到孤立,有時也會感到身上多處疼痛……這些都表明,孩子正在壓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得不到這樣無條件的傾聽,不能充分地表達被壓抑的哀傷情緒,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以《物種起源》而著稱于世的達爾文在8歲的時候,母親去世。爸爸和幾個姐姐不許他談到媽媽。當他表達任何哀傷情緒時,家人都皺著眉頭。達爾文在晚年的時候曾說,他根本不記得母親去世的情形。許多人認為,達爾文終生疾病纏身實質上是源于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他釋放痛苦的惟一方式就是不可理喻的自我折磨。
如果孩子能盡早地處理喪親的哀傷,他就更可能擺脫與達爾文類似的命運。
保護
在哀傷的日子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親友的愛和支持。他們需要有人陪伴自己,使他們免受過多的壓力。他們不希望生活有太多的突變,不希望很快承擔新的角色。
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改變會對喪親的孩子構成額外的壓力,可能會削弱孩子駕馭喪失的能力。許多兒童專家認為,并不是父母一方的死亡破壞了孩子的未來,而是其他所有的生活變動積累起來動搖了孩子的整個生活基礎。因此,無論在何處,與孩子最親近的人都應該支持孩子,使他們自己變得更有力量。
即使你不與孩子住在一起也能支持他,可以請你的親友經常給孩子寫信、打電話,或來家拜訪。送一些小的紀念品會給孩子很大的安慰。孩子會因此感到,盡管那個愛他的人離去了,但是仍然有人關心自己,這種安全感將有助于孩子適應未來的生活。
不要忽視孩子的同伴給他的支持。因為孩子更容易對同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好朋友更容易幫助孩子擋開好事者的追問。必要的時候,還會請老師幫助。
在哀傷的日子里,保護孩子并不意味著將孩子隔離起來,相反,應該讓他們上學。當然,這時我們需要關心的并不是孩子的學業,而是孩子的心理。
有的孩子會發現,參加學校的日常活動可以緩解哀傷,他們可能想要盡早返校。由于家里發生了不同尋常的事情,他們成了老師同學關注的焦點。對于有些孩子來說,這個關注甚至成了一種待遇。這種待遇雖然與悲傷、憤怒、痛苦和內疚等情緒交織在一起,但確實能使孩子暫時地從哀傷中擺脫出來。
但是,回到學校,孩子必須面對的是,如何向大家解釋死亡。對于孩子來說,找到恰當的語言向別人解釋死亡是很難的,成人常常忽視這一點。
因此,在返校之前,要告訴孩子,可能有些同學或老師為了表示關心,詢問家里發生了什么事,那個人是怎么死的等。如果這些提問使他不舒服,他可以這樣回答,比如,他可以說:“我有兩個姐姐,但是,其中一個死了。”“現在我們家就我一個孩子。但是過去我還有一個哥哥。”如果別人接著問:“他是怎么死的?”孩子可以告訴對方:“我不想說這件事。因為我會難過的?!蓖瑫r,你還要告訴孩子,這樣的回答并不會得罪別人,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什么時候和誰談論什么事。這樣的溝通技巧不僅可以緩解孩子經歷哀傷的緊張,而且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
關心
喪親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孩子可能會變得脆弱敏感。一點點小事就會使他們感到備受傷害。哀傷的孩子既渴望獨處,又希望伙伴陪伴,既回避回憶過去,又經常說起過去。幫助正在經歷哀傷的孩子時,孩子可能會以敵意的方式將這些沖突直接發泄在你身上?;蛟S孩子以為你正在幫助他遠離過去,可是,他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向過去告別。這時,你既是孩子發泄敵意的靶子,又是為他們提供支持的源泉。這時,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訴諸武力或斥責的“管教”,而是細致的關心。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減輕哀傷的痛苦??謶趾妥载熆赡軙购⒆又荒芤揽孔约憾冗^哀傷,他們不能從別人那兒得到支持和幫助。然而,如果孩子對自己有積極的感受,他們就通常能夠向祖父母、鄰居、老師和朋友等他們信任的家外人尋求幫助。因此,幫助孩子培養自信是度過哀傷的關鍵。那些被看重的孩子也會學會看重他們自己。
一些非常簡單的小事可以表達你對孩子的尊重和關心。盡管天氣并不冷,但是,喪親的孩子會比以前怕冷,這是由于
聽到噩耗之后的震驚所導致的。在床上放個熱水袋,孩子與它依偎在一起時會感到很舒服;在看電視的時候,讓孩子抱個毛絨玩具或靠墊,他會因此感到一絲安慰。白天要給喪親的孩子多加一件衣服;晚上躺在床上入睡時,可以讓孩子聽到家庭背景的說話聲或輕音樂,當他們聽到這些熟悉、安撫的聲音時,會感到自己不那么脆弱和孤單,更容易放心入睡。鼓勵孩子主動說出自己想要什么,不要總是讓別人猜。
哀傷的孩子也可能會裝病,因為他們想要父母和他們在一起??墒歉改敢ぷ?!這時,你可以說:“我知道你想讓我不上班在家里和你呆一天。但是,我今天必須上班!晚上我回來以后,我們可以有一些時間單獨在一起,就我們兩個。好嗎?”這種協商的辦法既保證了父母自己的生活安排,又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需要得到了重視,這種自我價值感將增強孩子的內心力量。
享受未來
需要指出的是,那些正在經歷哀傷的孩子難以接受但必須接受的現實是,死去的親人再也不能回家了。這樣的現實意味著,他們的生活將是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無論他們抱著怎樣的神奇幻想,無論他們擁有多么良好的愿望,無論他們怎樣努力,最糟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切都無濟于事!當孩子開始能夠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時,當孩子仍能得到自己所信任的人的關心時,他們開始具備擺脫哀傷的自我力量。對于這個孩子來說,過去的生活再也不能復現,但是,他們還能夠享受未來的美好生活。
經歷苦難后的成長感,是健康地度過哀傷的標志。這意味著,一個人開始有力量對過去說“再見”,向未來說“你好”。許多人相信,哀傷的經歷是一種有價值的學習過程,我們從中學會了珍惜生命、珍惜愛,也學會了欣賞生活。
一旦孩子失去了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人,他真正從喪親的哀傷中康復過來需要幾年的時間。這樣痛苦的經歷會改變他們。大多數孩子也健康地度過了哀痛,他們變成了一個更堅強、更富有同情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