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欣
8,“溺愛”往往會“淹沒”孩子,這表現在過分的物質上給于滿足,例如,去快餐店吃雞腿或漢堡包,家長總是給孩子買上一大堆,而自己卻陪著孩子什么也不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頭等,而孩子卻旁若無人地大吃大喝,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家里買了蝦,家長只是嚼嚼蝦頭,而專心致志地剝給孩子吃。在有老人的家庭,有時父母給老人留一份好吃的東西,而老人卻偷偷地給了孩子。這樣是愛孩子嗎?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只會變得狹隘、自私、冷漠、任性,這為他今后走入社會帶來很大的障礙。正確的引導應該是把孩子做為家庭中的普通一員,進食的時候要一起吃,甚至大人要故意多吃一份或挑一份大的吃,告訴他大人為什么要多吃,有時,盡管你不想這么做,但為了正確地教育幼兒,這么做是非常必要的。
9,不能正確地引導并強化幼兒的“抗挫能力”,而常常是“誤導”他們。如坐公共汽車,當孩子搶到位子時會高興地夸獎“真能干”,當沒有搶到位子時卻會責怪“笨死了,一點也不像男子漢”,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時,總是責怪別人的孩子,常會說:“他最壞,下次不要和他玩,等會告訴他爸爸揍他”,或訓斥別人的孩子說:“你為什么要欺負我們家寶寶啊,下次再敢欺負就對你不客氣。”還有,當孩子遇到挫折,如摔跤、弄破手哭了時,家長的表現常很可笑,如孩子不注意讓磚絆了一下,家長就會去“打磚頭”,手被桌子弄破了就會去“打桌子”,這樣做的結果適得其反。孩童之間玩斗往往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幼兒的主見性,而受到挫折恰恰是讓幼兒在逆境中學會生存的最好鍛煉。我們的家長應該重視對待幼兒的抗挫教育,應首先詢問孩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責任在你孩子這方,你就應該告訴他怎樣糾錯,如果你的孩子受了委屈就應該告訴他怎樣爭取權利,怎樣防范。舉一個日本人對孩子抗挫能力的教育例子,當然,這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國情,但是,從中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內涵:有兩個孩子打架,其中一個哭著跑來找老師告狀,老師沒有同情他,而是問他什么原因,哭的孩子說,剛才他拿了那個孩子的玩具,那個孩子就打了他。聽完后,老師是這樣說的“你拿他的玩具和他商量了嗎?他打你不對,但是你更沒有用,你打不過他還要搶他的玩具。”說完老師就走開了,也沒有去批評打人的孩子。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日常行為中,幼兒所表現出的無論是錯誤、任性、頑皮或爭斗,等等,成人都認為不可理喻,或容易產生錯覺,其實,你完全可以給孩子一個想象創造的空間,不要隨便地壓制或扼殺。家長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們要運用這種能力,教孩子生存、抗挫,培養孩子在逆境中生存,從而學會保護自己。
10有些家長之間常喜歡當著幼兒的面悄悄說話,當孩子詢問“你們在說什么”時,家長會簡單地搪塞,說:“小孩子不要問這么多”,或“這不關你的事”等。還有一些媽媽說話不注意,常常刻意對幼兒說“這衣服(或玩具)是外婆外公買的,不是爺爺奶奶買的。”“這壓歲錢外公外婆給了這么多,爺爺奶奶小氣死了,給這么一點。”這樣的家庭教育對幼兒是貽害無窮的,容易使幼兒變得心胸狹小,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如見奶奶時說奶奶好,當媽媽面時說外婆好,這樣的幼兒心理是極其不健康的。孩子是在觀察中長大的,對外界的一切都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熟悉理解的,當父母說悄悄話時,他會產生逾越常規的好奇。家長不要粗暴地制止,你完全可以說:“爸爸媽媽在商量一件事,不想給你聽見是想給你一個驚喜,當然這個驚喜不是現在,而是要等你有個突出表現的時候。”這樣一來既回答了孩子,也給了他一個希望,也不容易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總之,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家長對幼兒的言行指導是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還要注重孩子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氣質修養、動手能力的培養,不要急于教孩子讀、寫、算、畫、彈的能力,孩子的成長和成才需要三種營養,一是飲食營養,二是知識營養,三是愛的營養,缺少任何一種,孩子都會成為不健全的人。我們要教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而在挖掘兒童潛能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是一種無形的引導,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家長在兒童早期教育中講究些藝術,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