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品之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臺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并已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無庸諱言,這些研究雖然數量繁多,名目各異,但距離整體把握和具體把握,似乎還有一定差距。劉旭教授主編的《湖湘文化概論》,就是力圖縮短這段差距,從系統思維中走近湖湘文化本質的重要嘗試。
整體把握的關鍵是找到一個足以總攬全局的窗口,而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本著的巧妙之處就在于,它不像眾多學者那樣把目光投向事實與現象的表面,而是著重關注那對于文化整體最具有統帥意義的東西——它的靈魂。這一“靈魂”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是深蘊于整體中的內核,那種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并足以“鼓天下之動”的總樞紐——它的基本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著者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淳樸”,即敦厚雄渾、未加修飾、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脫之性。“重義”,即強烈的正義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臨難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二者融貫,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強力特色,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也就是錢基博先生所說的:“湖南人所以為湖南,而異軍突起以適風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強有力而已。”“經世致用”,即重視實踐的務實精神,是實踐理性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意識的集中體現,這一普遍性范疇一旦與英雄主義相結合,就成為—種“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給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確的奮斗目標。“自強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態,而在湖湘文化中,則將它列為“人極”的范疇,視為文化的“極則”。這就賦予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哲學依據。正是由于這點,湖湘文化具有了“獨立不羈,遁世不悶”的特殊品格。
這一概括是極其全面的,也是極其精當的。在此之前,論者常用“湖湘人物性格”或“湖湘文化性格”對此進行概括。對照之下,本著的深度就鮮明地凸現了出來。“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內在原因,是—個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層的概念。誠如黑格爾老人所言:“外延最廣,也就是內涵最深……概念愈是高級,它的明確性亦愈大,愈確定,愈發揮,愈深邃,因此它的領域也最廣。”無疑,這是湖湘文化研究中的—個歷史性的突破,也是本著的第一大貢獻。
本書的出色之處不僅在于揭示出了湖湘文化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而且在于它對形成這—獨特精神的獨特環境進行了“沿波以討源,振葉以尋根”的剖析。作者認為,事物最基本的形態是空間與時間,空間與時間是事物運動最基本的外部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事物的性質。就空間而言,湖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是一塊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澤,在古代相對于中原地區來說是信息比較閉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環境的艱苦,鍛煉了人的堅強勇毅的性格。環境的閉塞,培育了人的獨立思考,不隨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謂“深山大澤,實產龍蛇”,即此之謂。從時間來看,楚人含有古蠻族的血統,后與炎黃文化融合,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又保有蠻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遺緒。而地域的封閉性,更使這種獨特的基因得以綿延不絕。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環境的產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一文化性格的人就在這一特殊的土壤中應運而生。作者的這一論斷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法則的,因而也是使人信服的。
時間與空間畢竟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眾所周知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那么湖湘文化形成的內因究竟是什么?作者高屋建瓴地將它歸結為在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統運動。這一系統運動的合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為代表的南楚文化。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沖突與融會的結果。中原文化的“文雅”與群苗文化的“蠻野”這兩大基因的結合,就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倔強”、“剛堅”、“峻激”的風格。所謂“人杰地靈,大儒迭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罔不有獨立自由之思想,有堅強不磨之志節”即此之謂。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學,而能自辟蹊徑,不為古學所囿”,然后“風氣自創,能別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湖湘文化的形成,正是以上諸多因素系統運動的必然結果。著者由此歸納出—條結論:“湖湘地區高山大湖的地理環境,發達的農業經濟,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地域文化。”這一系統概括,將湖湘文化的淵源揭示無遺。這是本著的第二大貢獻。
本書的杰出貢獻還表現在對湖湘文化的內系統結構的全面揭示上。內系統結構是基本精神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寄附體和具體形態,同樣是人們認識的誤區。著者從幾個方面進行了條分縷析:
湖湘哲學思想
湖湘哲學思想,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歷胡宏、張拭、王船山、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以至毛澤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以理學的道德精神與經世致用的實事實功相結合,這種學術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續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輩出,雖然他們的政治立場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講理想、重經世的學術文化風格卻是—致的。”
湖湘文學藝術
稟承著屈原憂國憂民的文學傳統和胡安國“經世致用”的哲學傳統,湖湘文學藝術具有“文道合一”的明顯特點。以曾國藩為首的“湘鄉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這一特點,在毛澤東身上也鮮明地反映出來。
湖湘史學
經世致用的哲學思想,也在湖湘史學中反映出來。湖湘史學具有以下明顯特點:一、經史并重。以經義作為批判歷史的最高依據,述史是為了闡發經書義蘊,闡發經書內蘊是為了維護歷史傳統。二、說古是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為了針砭時弊。研究歷史并不是為學術而學術,而是檢討興亡教訓,尋求國家中興和救亡圖存的歷史借鑒。“這種為經世致用而重視史學的精神,為當前政治服務而重視史學的傳統,影響了湖湘史學的發展方向。”
湖湘教育
湖湘教育大興于宋代,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并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岳麓書院就是此一傳統的見證與代表。
湖湘宗教
任何宗教都具有雙重的屬性。一方面,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的其他形態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然力量與社會力量在人的意識中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種顛倒了的世界觀。出于前者,湖湘文化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態度,南岳大廟中的佛道儒共處就是典型事例。對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堅決的批判態度。湖湘學者從宋代的湖湘學派開始,都主張“入世”,堅持“實學”,強調“學以致用”,所以都從社會學與認識論的角度對宗教進行過批判。特別是對于基督教的陰謀活動,抵制尤力。湖南是我國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區。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區的一致活動。
湖湘民俗民風
湖湘是我國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長的歲月里,各個民族由于歷史沿革、居住地域、生產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和民族風情,又互相滲透,彼此影響,匯合而成一種個性鮮明獨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湖湘科學技術
由于對實踐與實用的重視,湖湘科學技術素稱發達。早在商周,青銅冶煉已具相當規模。近代的銻都,更為全國冶煉之冠。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它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將湖湘文化獨特的科學品格盡現無遺。
以上諸多方面,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實化為具體的存在方式,真正達到了列寧所說的“真理總是具體的,真理就是由現象、現實的一切方面的總和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構成”的那種“多樣性的統—”的境界。這種嚴密、精審的“具體”剖析,是極具有說服力的,對于矯正當前膚淺的學風來說,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湖湘文化概論》,劉旭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