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鐵生
反映中美文化碰撞的國產影片《刮痧》在各地上映后,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當今的都市人對刮痧可能較為陌生。其實,它與針灸、拔罐同為我國民間流傳的簡易器具療法。刮痧多用于夏秋間因中暑或感受穢濁引起的頭眩、胸悶、惡心、肢麻、吐瀉等癥。
刮痧即砭法先于湯藥
古人治療疾病,先用砭石和針灸,而后才用湯藥,至今留有“針砭時弊”等語。清代《刀圭閑話》稱:流傳至今,針灸猶存,砭法失傳,豈不知刮痧之法,即古人砭法之遺意。這就是說,刮痧(砭法)是遠早于現在常用的中藥湯劑療法的最古老的治療方法。
《康熙字典》無“痧”字
也許你會大吃一驚,收有47035個字的《康熙字典》中竟無刮痧的“痧”字。清代學者俞樾認為,“痧”實際上就是“沙”字。黃河之水天上來,為泥沙所滯則不行,人身氣血為風寒暑濕及飲食所滯,也可比喻為河中的泥沙。五臟六腑穴在背部,邪滯成痧,也表現于背部。因此在背上刮痧,疾病就慢慢消失了。士大夫多不相信刮痧,但在貧窮的地區和時代,人們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取物刮背確有一定的祛病之效。
刮痧工具五花八門
《辭海》中對“刮痧”進行解釋時這樣說:“光邊瓷器蘸香油……刮至皮膚呈紅赤色為度。”當代著名醫家岳美中曾回憶說:“記得幼年時代,每患時令感冒病,母親常常用銅錢或滑邊瓷碗刮痧,在脊背并肘窩、腿窩處蘸香油刮紅。一邊刮還一邊說:‘需要順著向下刮,不許來回刮,以免傷破皮肉。刮后病即霍然而愈。”中醫專家汪佩琴說,刮痧“常用的方法是拿一只湯匙蘸點油,叫患者赤膊,在背脊正中和夾背一寸左右,由上向下刮。”古人最早用的砭石,即“磨制而成的尖石或片石”,刮痧多用無棱角的片石。實際上,后來民間用于刮痧的工具五花八門,就地取材,除上述的石片、銅錢、瓷碗、湯匙外,棉紗線團、陶片、銀元、蚌殼、檀木香板、木梳背、水牛角板等,均可作為刮痧的工具。
刮痧清代盛行
“痧”作為病癥名,首先見于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專書記述則在清代。清代的代表著作有郭志邃的《痧脹玉衡》、陳修園的《養生鏡》,其中以郭氏論述較精。郭氏對痧氣脹塞腸胃、阻塞經絡之痧脹有獨到見解,指出此病總以攻毒開泄為主。痧在氣分者宜刮之,痧在血分者宜刺之,痧在皮膚者宜淬之,痧在臟腑者宜蕩滌之。《痧脹玉衡》載錄刮痧的方法較詳細,記下了許多民間不花錢的簡易器具自療術,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砭法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