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理
很多動物善解人意、天真忠實,不僅給人類帶來了樂趣,而且還能為人類健康帶來益處。
臨床醫生發現,動物對某些疾病能起到獨特的治療作用。如在寵物的陪伴下,遲鈍抑郁,心靈與肉體受過創傷的病人會變得比較寬容。澳大利亞行為學者邀請了60位體弱有病的老人住進了療養院,不提供藥物,只帶去一條叫“霍南”的瞎眼狗和他們朝夕相處。令人驚奇的是,半年之后,當初連走路、說話都有困難的老人們精神面貌大為改觀,個個愉快、健談、好動,對生活充滿信心。老人們認為,正是由于“霍南”的“介入”,才使他們一改病態,精神舒暢起來。以色列心理健康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同動物接觸可以治療多動癥,并能克服易激行為。以色列某兒童醫院設立了一個袖珍動物園,對住院的病兒進行治療。動物園中飼養了一些溫順型的動物,如鴨、烏龜、兔、豚鼠等。這些動物在園內自由生存,以使兒童最大限度地同它們接觸。50名2歲到7歲的兒童,因失去學習能力、交流困難等毛病住院,同這些動物交上了“朋友”。經過2個月的時間,這些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兒童開始安靜下來,改變了原來沒有耐,心的狀況。患多動癥的兒童也可以集中精力達45分鐘之久。
一些老弱病殘者,由于久病行動不便或不善交際,缺乏朋友間往來,長期生活在孤獨苦悶的環境中,從而影響身體健康。而動物則可以成為老弱病殘者的良好伙伴。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貓、狗、雞、兔、鳥、魚等皆可以成為飼養者的朋友或寵物。與小動物密切接觸后,可以獲得樂趣與慰藉。特別是那些殘疾人和病人,與人接觸常會感覺到某種窘迫。動物伙伴可給他們以藥物所無法比擬的療效。因為這些小動物不會介意主人是老人還是病人,可使主人感覺到生活天地很寬廣,因而情緒也變得活躍起來。
心理學家指出,久病不愈的慢性病患者常處于孤獨狀態,精神抑郁沮喪。倘若飼養小動物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則能轉移他們對疾病的注意力,喚起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研究表明,與寵物共處,可以使人的心率減慢,有助于緩解生活與工作的壓力,消除焦慮和緊張的情緒。研究者們還發現,家中豢養寵物的心臟病人比起那些沒有寵物陪伴的心臟病人,生存率要高得多。另外,常與寵物相伴者,看病就醫的次數也明顯少于一般人。由此可見,有節制地豢養小動物不失為一種簡單而無痛苦的特殊療法。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