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是中國共產黨創建80周年。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我們在懷念革命導師和無數革命先烈的同時,也不能忘記那些為中共的創立直接、間接作出貢獻的人們。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就是其中的一個。
蔡元培于1868年誕生于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1940年病逝。蔡元培出身科舉,為清光緒年間進士,以后又留學歐洲,成為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早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時,他就毅然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1905年,他加入中國同盟會,積極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學知識。1917年至1923年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中國歷史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縱觀五四運動前后和中共建黨前夕的這段歷史,蔡元培始終以一位民主主義者的身份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且他的一生也從未轉向馬克思主義。然而,在此期間,他卻憑借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在客觀上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不斷向前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
五四運動前后,作為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選用全國最優秀的人才,培養出一大批勇于變革創新、敢想敢做、敢于革命的先進青年知識分子,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為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提供了北大這個基礎雄厚的民主革命基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其中有蔡元培的一份功勞。
整頓和改革教育,唯才是舉
北京大學原名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初辦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被稱為老爺。他們讀書志不在求學,而是為了獵取功名利祿,是一個變相的官僚衙門,時人稱之為“官僚養成所”。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后,由嚴復任校長。校名改了,校長換了,但校風改變卻不大。昔日的腐敗和官僚習氣依舊延續下來,封建勢力仍然占據統治地位。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長后,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辦學模式和教育方針,大刀闊斧地對北大進行整頓和改革。蔡元培首先面向學生,著重改變他們科舉時代的那種封建腐朽的舊觀念。他強調指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機關,“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他認為,衡量教員和學生優劣的標準,是依他們的學問有無和好壞而定,而不是看他們的地位高低、家庭貧富和來頭大小。他還認為,辦學的好壞,關鍵取決于教師隊伍。因此,他在用人方面,堅持唯才是舉的標準,延聘學術水平高、具有真才實學的名家。在道德方面,要求教員為人師表。在蔡元培的積極努力下,北大在引進人才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北大許多青年學生在這批德才兼備、學識淵博、具有高度開拓精神的新派人物的教育培養下,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他們高擎起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勇于變革創新,敢想敢做,敢于革命,在北大首先發起五四愛國運動,并推動全國各地民眾,形成一股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潮流。
五四運動為中共的創立提供了社會條件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和平會議”在巴黎召開。5月1日那天,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讓給日本的消息傳來后,徐世昌總統府外交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拒絕簽約。但國務院總理錢能訓卻于5月2日發出密電,命令代表團簽約。國務院電報處一人當晚將此消息偷偷地告訴時任總統府外交委員會事務長的林長民。次日凌晨,林長民告之外交委員會委員長汪大燮,汪十分著急,此時有人建議,把消息通知北大校長蔡元培。由于汪大燮與蔡元培平時關系密切,于是就馬上前往蔡元培家里去共商對策。蔡元培聽到后感到非常絕望和震驚,他不得不將挽救國家命運的一線希望寄托在愛國青年學生身上,于是就立即召集全校教職員開會,商討拒絕簽約的辦法。5月3日晚上,北大學生獲悉此消息后,群情激奮,校園內一片沸騰。千余名學生及外校學生代表聚集在法科禮堂舉行學生大會,共商行動方案。大會一致議定:由各校代表回校通知,于明日齊集天安門,舉行愛國大示威。5月4日,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終于在北京掀起。
在五四運動中,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精神,正是后來中國革命的基本特征。五四愛國運動在全國形成的這股新的革命潮流,在客觀上要求它的領導者組成堅強的戰斗司令部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提倡學術思想自由,支持新文化運動
蔡元培在整頓和改革北大過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北大教員中,包括不同政治傾向和不同學派的人,既有倡導新文化運動的進步人物,又有思想保守但不乏學術造詣的學者,學校呈現出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繁盛態勢。這種容納異己的民主作風,尊重學術自由的卓見,是非常可敬可貴的,因為它沖破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傳統,開辟了一條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的嶄新道路,為廣泛傳播民主愛國革命思想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為了鼓勵學術研究,蔡元培早在1917年就在北大提倡社團活動。至1919年初,在蔡元培的領導下,北大成立的學術團體有新聞、化學、哲學等研究會;成立的社團有進德會、平民教育講演團等。他還邀請中外著名學者來北大講學等。這些學術團體的研究活動,打破了從前校內沉悶頹廢的局面,激發起師生對學習新思潮的熱情,使大家的思想更加活躍和開放,全校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在蔡元培組織社團活動的影響下,五四運動前后,全國各地的許多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也發起了社團的組織活動,當時的進步社團多達三四百個,如長沙的新民學會、北京的少年學會、天津的覺悟社、濟南的勵新學會等,這些社團大多以改造社會為目的,在中國的進步思想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準備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此期間,蔡元培還大力支持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后,以北大為中心的新文化運動,從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封建文化和倫理道德等方面逐漸轉變為宣傳十月革命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從而使北大成為全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宣傳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陣地。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大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與此同時,李大釗還在北大開設社會主義課程。蔡元培不但同意李大釗的這些做法,而且還在“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講話,并批準由學校撥給兩間房屋供其使用。1920年10月,李大釗等人又在北大秘密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而蔡元培則向北大進步學生表示:看來中國只有走社會主義的道路,無政府主義始終沒有組織,這是一個弱點,馬克思主義者要有作為,就應該趕快組織起來。
五四前后,北大在學習、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以及組織討論社會主義方面,已經不是分散的行動,而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想潮流。在軍閥政府嚴密防范的社會條件下,北大居然能成為蕩漾著馬克思主義春風的綠洲,這與蔡元培的民主思想作風和支持保護態度是分不開的。
支持幫助中共的早期創始人
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都與蔡元培的支持幫助有關,因為他們都是從北京大學這個舞臺,走向全國的。
蔡元培很早就有以教育為手段,來喚醒民眾的想法。1917年初,蔡元培受聘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曾得到孫中山的贊同。孫中山當時也認為:北方需要傳播革命思想,像蔡元培這樣的老同志,應當去那帝王思想和官僚習氣籠罩的北京,主持帶有全國性的教育。辛亥革命后,中國正處于封建軍閥割據的黑暗年代,蔡元培對當時的現實非常不滿,主張教育救國,從教育著手,啟發民智,培養國民高尚的人格,把北大改造成為一個充滿民主愛國氣氛的重要思想陣地。
為此,蔡元培設法招聘具有真才實學的進步學者和專家前來北大任教。當時湯爾和、沈尹默給他介紹了陳獨秀。陳獨秀昔日在辦《安徽俗話報》時,就給蔡元培留下“一種不忘的印象”,他很佩服陳獨秀辦報的“毅力和責任心”。后來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也使他激動不已,于是決定聘請陳獨秀為北大文科學長,但陳獨秀卻以去上海辦《新青年》相推辭。蔡元培求賢若渴,幾乎天天去拜訪陳獨秀,并表示全力支助陳獨秀把《新青年》雜志轉移到北大校園來辦,最后弄得陳獨秀很過意不去,只得接受蔡元培的誠意邀請,在蔡元培的全力支助下,《新青年》雜志的宣傳陣地在北大日益壯大,最后形成新文化運動向全國迅猛擴張的火熱場面,陳獨秀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以至成為五四愛國運動的領頭人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
1918年1月,章士釗又向蔡元培推薦李大釗到北大接替他擔任圖書館主任的職務。蔡元培欣然同意。從此,李大釗就利用北大圖書館這個有利條件,為宣傳新文化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李大釗的名聲也越來越響。李大釗的思想轉變也是在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到黨成立前夕,他由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生,并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
毛澤東也是在蔡元培的安排下,才能夠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1918年8月,毛澤東由湖南到達北京,打算赴法國勤工儉學。到京后,毛澤東決定留下,在北大找一份工作。當時隨同毛澤東一起到達北京的新民學會會員肖瑜(子升)等人給蔡元培寫了一封信,“要求他雇用我們的一個無法赴法國的同伴為校內的清潔工人”。蔡元培看了這封信后,感到毛澤東能刻苦自勵,非常高興。因此他就寫了一封信給李大釗,請李大釗在北京圖書館內為毛澤東安排一個職位。毛澤東得知這件事后,對蔡元培非常敬重,“他給蔡元培的每一封信中都稱‘夫子大人’,他自認為是蔡先生的弟子,而且不放過任何機會來表示他對蔡先生的無限崇敬。”
以后,毛澤東在北大與李大釗等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廣泛接觸,學到了許多新知識和新思想,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和教育,后來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這都是與蔡元培對他的關心幫助分不開的。
在此期間,許多進步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杰出干部,也都與蔡元培的支持幫助有關。
1912年曾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大力倡導和支持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15年6月,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又組織了“勤工儉學會”,提倡“勤于作工,儉以求學”。一些貧窮而又熱心追求真理的進步青年,渴望了解法蘭西革命。十月革命以后,他們更希望了解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情況,但因那時俄國正在進行戰爭,所以他們爭先恐后地去法國學習。一些著名的學校建立了“留法勤工儉學團”,通過由蔡元培等人主持的“華法教育會”,辦理赴法手續。1919年10月至12月間,赴法學生達300多人,其中包括蔡和森、蔡暢、李富春、向警予、李維漢等。從五四運動到1920年,勤工儉學到達法國的總人數達到1600多人。他們當中不少人在法國通過同法國工人階級的接觸和學習馬克思主義,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爾后成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共產主義戰士,如周恩來、蔡和森、鄧小平、趙世炎、陳延年、陳毅、聶榮臻、向警予、王若飛、李富春、蔡暢等,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雖然不是蔡元培始料所及的,但正如吳玉章所說,“這也應當歸功于孑民(即蔡元培的自號——筆者注)先生倡導勤工儉學之力”。
正是由于蔡元培曾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過一定的貢獻,因此,當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不幸病逝后,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致蔡元培家屬的唁電,電文對蔡元培的一生高度評價道:“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責任編輯 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