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蕪同志在貴刊2001年第4期《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一文中,引陳獨秀1941年8月6日致楊朋升的信云:“弟(陳獨秀)生活一向簡單,月有北大寄來三百元,差可支持”。舒認為,“這每月三百元,是(北大)學校要致送,而取得國民黨政府同意,還是政府所授意?是以什么名義支付的?是作為聘一名教授的薪俸,還是沒有正式名義的特別‘津貼’?”皆不詳。
據我所知,浙江大學文學院史地系教授賀昌群抗戰爆發后,自杭州遷四川樂山從事著作。教育部仍令浙大每月寄賀先生生活費三百元,一直到賀至三臺東北大學任教。由此聯系到抗戰時期,教育部除設立國立中學以及國立大學對學生實行全公費(后改為貸金)外,又設立多個戰區教師服務團(至少有9個),登記收容自各地流亡到后方的中小學教師,按抗戰前原薪供給生活費。
陳獨秀當過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以北京大學名義每月供給陳生活費300元,這和浙大每月供給賀昌群生活費300元同一意義。看來這是教育部安置流亡到后方大、中、小學教師的政策。每月300元的薪俸,是抗戰前上中級教授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