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五月,鮮花盛開的五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5月26日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舉行。與會的在京各界人士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體會員代表共300百余人。
研究會會長費孝通、程思遠,全國政協秘書長鄭萬通等出席。費孝通在致辭中說:“在這個研究會成立的十年間,由于時代的要求和國人的努力,我們在‘文化自覺’上有一定的收獲。”他回顧說:“這個研究會的成立,不僅表示了大家對自己的悠久文化更加關注和重視,而且愿意通過組織起來對它進行研究,這就是我一向所說的‘文化自覺’。我們決心對自己的文化具有自知之明,為的是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的變化有自己的選擇權和自主權。這個‘文化自覺’的意識是得來非易的。”
李寶光副會長代表常務理事會作了有關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十年工作回顧與今后展望的報告。報告的文字雖平實無華,十年耕耘的艱辛,十年收獲的喜悅,卻也盡在其中:
——由研究會主辦和與團體會員、有關單位聯合舉辦的學術研討會,達三十余次。研討內容所及:“炎黃文化與中華民族”、“炎黃文化與民族精神”、“愛國主義與傳統文化”、“閩臺文化的歷史淵源”、“炎黃文化與現代文明”、“孫中山與現代文明”、“毛澤東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道德與企業文化”、“中國傳統道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等。世紀之交,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在回歸后的香港召開了“中華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提出舉行“21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的倡議,并已于2000年在北京以“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文化走向”為題,成功地舉行了論壇的首次會議。
——在執行會長蕭克親自組織和領導下,百余位專家學者歷經八個寒暑,編撰出版了十典百志,共計四千余萬字的《中華文化通志》,江澤民為該書題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998年11月9日,江澤民親切接見蕭克和部分主編、作者,向他們表示祝賀和感謝。江澤民說,這套書為后代研究中華五千年文化留下了珍貴的成果。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建館250周年之際,應該校校長請求,江澤民主席又委托我國駐美大使將一套《中華文化通志》,贈送該校圖書館。研究會還從1996年起著手編篡有關炎黃時代及其歷史文化的八卷本資料叢書《炎黃匯典》。這套由程思遠任編委會主任,李學勤、張豈之任主編的叢書,將于年內出版。
——研究會宣告成立不久即創刊的紀實性月刊《炎黃春秋》,今年七月也滿十周歲了。十年來,該刊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愛國大團結的方針,遵循“求實存真”的原則,對于古今重要人物“譽人不增其美,毀人不益其惡”,功則功,過則過,力求全面反映其本來面目。正因為如此,它不僅吸引了一批知名的作者,更得到海內外廣大讀者的信賴與好評。從1994年起,《炎黃春秋》的學術增刊《炎黃文化研究》,每年出版一期,辟有“中華文明探源”、“炎黃二帝研究”、“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思潮與學派”、“中外文化交流”等富有特色的欄目,發表了不少老專家和嶄露頭角的新秀的有分量的文章。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文化活動,成為研究會聯系各界人士,向廣大群眾宣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1995年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研究會與黃埔同學會聯合邀請當年參加抗日的老將軍、老戰士(包括原國民黨愛國將領),共同追憶同仇敵愾、并肩作戰的歲月,與會者在重溫勝利喜悅的同時,強烈表達了促進祖國統一、振興中華的共同愿望。1996年開始的《長征·世紀豐碑》系列活動,包括拍攝電視專題片《長征紀事》、出版《長征大事典》、營造紅軍林以及學術研討、文藝演出等,目的是,昭示世人勿忘工農紅軍長征這一人間奇跡,希望國人以紅軍的長征精神,完成振興中華的新的長征。書畫藝術是中華文化中的奇葩,又是傳遞感情的信使。研究會多次組織書法家、畫家,揮毫潑墨,為香港回歸致賀,對建設大西北的人們表達關愛;海峽兩岸中華書畫的巡回大展,更拉近了兩岸同胞的距離,增進了親情、鄉情、戀念祖國之情。
十年成果難以盡數,不爭的事實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廣泛贊譽。著名學者張豈之教授代表學者同仁在大會上發言說:“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之所以在十年時間里取得很大成績,除了各級領導支持,全體顧問、理事的努力外,重要的是由于會里的一批有實際工作經驗的老同志發揮了帶頭作用,將事業擺在首位,不計名利,不計個人得失,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發揚民主,顧全大局,營造了很好的會風。正派的會風和實干精神吸引了一批學者、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總之,正派的會風,正派的學風,正派的工作作風,這就是研究會十年取得成績的根本原因。”
全國政協秘書長鄭萬通、新華社香港分社原社長周南等都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