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是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發(fā)生在歐洲的偉大的思想解放、藝術(shù)創(chuàng)造、科學發(fā)現(xiàn)運動。恩格斯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chǎn)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這個運動開始的時候,歐洲還處在中世紀(自5世紀至15世紀)。過去,人們習慣于把中世紀叫做“黑暗時代”,為什么呢?因為很多人認為,那個時代除了戰(zhàn)爭、動亂、愚昧之外,沒有什么光明的、進步的東西。現(xiàn)在,人們當然不這樣看了。但是,中世紀歐洲的確有很多今天看來是很黑暗的東西,這卻是大家公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天主教會壟斷著文化思想和教育,神學支配了其他學科,圣經(jīng)具有法律效力。天主教會鼓吹來世主義、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教會用宗教組織、教會法庭、龐大的教會地產(chǎn)在很大程度上實際控制了社會。教會思想的禁錮無疑極大地、全面地壓制了社會的進步。
這種狀況逐漸引起人們的懷疑和不滿。到了14、15世紀,終于在意大利最先出現(xiàn)了反映新興資產(chǎn)階級要求的文藝復興運動。意大利繁榮富有,產(chǎn)生了同舊秩序不相容而渴望新的生活方式的資產(chǎn)階級;全國在政治上深受教皇之苦;有些城市長期與文化發(fā)達的拜占廷和阿拉伯國家有密切聯(lián)系;一些城市統(tǒng)治者和富商大賈熱衷于延納、庇護各種文人;地理上正是古代羅馬的中心地區(qū)。這一切,使得意大利成為矛頭直指天主教會和神學的文藝復興的誕生地和中心。后來這一運動擴展到了北歐。16世紀,一位意大利藝術(shù)家首先從藝術(shù)史的角度使用“文藝復興”一詞,意指古代燦爛的文化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衰落和沉寂后,現(xiàn)在又得到了復興。其實那個時代不僅復興了古代文化,更是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化。那一時代,文學、藝術(shù)、科學、政治理論等領(lǐng)域里巨人輩出,群星璀璨。像佛羅倫薩、威尼斯等意大利主要城市的政府、富有的商人、銀行家都以庇護、資助學術(shù)和藝術(shù)為榮,甚至教皇都拼命爭取學者和藝術(shù)家。每一個人文主義者都通曉哲學和當時的全部人文學科,只是研究探索的重點不同。大學林立,到處都是講學、辯論、著述、出版、宣傳。尤其是印刷術(shù)于15世紀盛行后,出版掀起了熱潮。在這種環(huán)境下,巨人輩出。恩格斯說:“那時,差不多沒有一個著名人物不曾作過長途的旅行,不會說四五種語言,不在幾個專業(yè)上放射出光芒。”詩人但丁(1265——1321)對美術(shù)、音樂、詩學、修辭學、古典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歷史、天文、地理均有深入研究。他的《論俗語》探討了意大利的民族語言和文學,他的《神曲》奠定了意大利民族語言的基礎(chǔ)。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詩人彼特拉克(1304——1374)曾在大學學習法律。他用拉丁文著《名人列傳》,寫20幾位古羅馬時期的歷史名人,是一位歷史學家。地理學上,他繪制了第一幅意大利地圖。小說家薄伽丘(1313——1375)用近20年時間撰寫15卷巨著,用大量史料說明神和英雄們的神話及其起源和家世。又撰《但丁傳》。畫家達·芬奇(1452——1519)又是科學家、音樂家、哲學家、工程師、發(fā)明家、文藝理論家。政治理論家馬基雅維里(1469——1527)又是政治家、歷史學家、詩人,還是近代第一個值得一提的軍事著作家。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同時是經(jīng)濟學家,著有《傾向的一般理論》一書,是近代第一位提出淘汰劣質(zhì)貨幣的人,他在法學領(lǐng)域里頗有造詣。
文藝復興不僅巨人輩出,而且英雄輩出,對理性的堅定信念,產(chǎn)生了大無畏的精神。面對教會酷刑、坐牢、流放、火刑的殘酷迫害,他們大義凜然,不屈地為真理而斗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布魯諾(1548——1600)。他被監(jiān)禁8年,受盡酷刑,最后被燒死,但從未動搖過高昂的斗志。康帕內(nèi)拉(1568——1639)說:“教父的著作不是真理的標準,經(jīng)驗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他坐過33年牢,50個牢房,很多次都被酷刑折磨得行將死去,但他居然堅強地活下來了,并創(chuàng)造了大量作品。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藝術(shù)和科學也很發(fā)達。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有時又稱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這是使人從神的世界回到人的世界的一種資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與天主教神學以神為中心,貶低人的價值不同,它提倡人性,肯定人的力量、價值與尊嚴;提倡現(xiàn)世主義,反對來世主義;提倡人的欲望的滿足,反對禁欲主義;提倡以人為中心的新學科研究,比如語法、修辭、歷史、詩歌、倫理、自然科學等等,反對蒙昧主義。但丁在《神曲》中,把當時尚在世的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放在地獄里,而把賢明的世俗君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放在天堂里。彼特拉克攻擊教皇統(tǒng)治的羅馬是“野蠻兇狠的廟堂”、“黑暗的監(jiān)獄”和“充滿欺騙的場所”。達·芬奇說天主教會是“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伊拉斯莫(1466——1536)在他的代表作《愚人頌》中說,教皇和教士最大的虔誠是不讀書不識字,朗誦圣詩像驢叫,齋戒時吃得脹破肚皮,都是愚蠢透頂?shù)募一铩R獯罄≌f家薄伽丘和法國小說家拉伯雷(約1494——約1533)分別在《十日談》和《巨人傳》中批判了神學的禁欲主義。而以哥白尼、伽利略(1564——1642)等人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自然科學家則用自然科學的真理揭露了神學的荒謬。英國哲學家費蘭西斯·培根(1561——1626)甚至提出了著名的“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彼特拉克說:“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許多人文主義者以人的尊嚴為題發(fā)表演講和著述。偉大的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1564——1616)在其名著《哈姆雷特》中借劇中人的嘴這樣來贊美人類:“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者崇尚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康帕內(nèi)拉說:“人在世界中不僅僅是一個蟲子,而且是一個思考者,……所有事物的建筑師……我們看到人用不著遵從自然、地球與太陽,是渴望超越它們,并且產(chǎn)生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更大的作用。因此,當人思考時,他想得比太陽更遠,甚至超越天堂;他思考許許多多的世界,它們的無限……”拉伯雷的《巨人傳》是人文主義的百科全書,書中理想社會的基本準則就是個性解放。惟一的規(guī)則就是“隨心所欲,各行其是”。培根指出,科學的目的就是要用新發(fā)明和新發(fā)現(xiàn)來改善人類的生活。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還初步表現(xiàn)出了資產(chǎn)階級對財產(chǎn)的鐘愛。佛羅倫薩的一些人文主義者重視商人、財富,認為人生的目的是發(fā)財。他們?yōu)樯虡I(yè)、金融、正當?shù)臄控斶M行辯護。荷蘭的格老秀斯(1583——1645)認為“自然法的根本原則,一是各有其所有,二是各償其所負”。
人文主義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盡管在反對神學的斗爭中起過巨大的作用,但本身還是有著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
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樹立起座座豐碑。但丁不朽的詩篇《神曲》記載他在美麗的早年戀人引導下游歷地獄、煉獄和天堂時的所見所聞。盡管這仍是宗教的詩篇,但景物描寫,尤其是對天堂的描寫的生動和逼真,是中世紀任何神學作品所達不到的。其中對教會的腐化墮落的抨擊,尤其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特征。獲得“桂冠詩人”稱號的詩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頌對他的戀人勞拉的愛情的14行詩體(后人稱作“彼特拉克詩體”)詩集《歌集》,他在其中表達了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薄伽丘的代表作是被人們譽為“人曲”(同但丁的《神曲》對應)的《十日談》。在該書中,他痛斥羅馬教皇的黑暗腐朽,反對禁欲主義,主張男女平等,熱情歌頌人類的愛情、友誼和智慧,竟然喊出了“愛情萬歲”的口號。“英國戲劇之父”莎士比亞一生寫了37部劇本、2部敘事長詩和154首14行詩。其中最著名的有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等;四大喜劇《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斯》。他的作品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世界文學史上的高峰,具有不朽的思想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拉伯雷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巨人傳》,通過描寫法國民間傳說中的三代巨人國王游歷的故事,塑造了作者的理想社會“特來美修道院”,其基本原則是個性解放,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西班牙杰出的文學家塞萬提斯(1547——1616)的代表作是舉世聞名的《唐·吉訶德》。該書描寫一位讀騎士小說入迷、化名唐·吉訶德的人拼湊盔甲,騎瘦馬周游天下,幻想建立騎士功勛,結(jié)果鬧盡笑話,幾乎喪命的故事,深刻反映了當時西班牙社會的現(xiàn)實,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虛偽。意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1474——1564)和拉斐爾(1483——1520)是三位杰出的藝術(shù)家,被稱為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最著名的油畫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前者取材于《新約》中耶穌被捕前一天晚上與12門徒聚餐的故事,描繪出當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那一瞬間,他的門徒們的表情與內(nèi)心反應:有驚訝、憤怒、憂慮、悲傷,也有表白與詢問。畫面人物以耶穌為中心面向觀眾就坐,從窗口射來的陽光正好照在耶穌頭上,顯得更加莊嚴、安詳和光明磊落。叛徒猶大驚惶失措,臉色陰暗,手里緊捏錢袋。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黑白分明。后者是一位佛羅倫薩女市民蒙娜麗莎的肖像畫,她的微笑優(yōu)美動人,含義無窮,被譽為“永恒的微笑”。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雕刻是《大衛(wèi)》和《摩西》。它們刻畫出兩位力量無窮的巨人:目光凝視前方,正氣堂堂,勢不可擋。拉斐爾是著名的圣母像畫家,被譽為“畫圣”。他畫的圣母,溫柔美麗,和藹可親,完全是一個人間婦女的形象,有的畫面背景還是田園風光,沒有半點神秘和禁欲主義味道。
文藝復興開近代自然科學之先河。哥白尼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首次推翻了多少世紀以來居統(tǒng)治地位的地球中心說,提出了太陽中心說或日心說,認為太陽位居宇宙中心,地球每天自轉(zhuǎn)一周,每年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德國數(shù)學家和天文學家開普勒(1571——1630)繼承并發(fā)展了哥白尼的學說,發(fā)現(xiàn)了行星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太陽居于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就糾正了哥白尼關(guān)于行星沿圓形軌道運行的觀點。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又在開普勒的基礎(chǔ)上將天文學向前有所推進。他自制了望遠鏡,發(fā)現(xiàn)銀河是由億萬個星球組成的,也觀察到了月球和其他星辰的表面形態(tài)及斑點。天文學上的這些發(fā)現(xiàn),對人類的世界觀產(chǎn)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這一時代自然科學的其他方面,比如解剖學、物理學、數(shù)學等,都有重要成就。例如,英國人哈維根據(jù)實驗研究,創(chuàng)造了血液循環(huán)理論。新的自然科學成就擁有偉大的捍衛(wèi)者——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他本來是神學博士,但后來接受了唯物主義思想和太陽中心說,懷疑基督教義,因此被開除教籍。他在瑞士、法國、英國和德國到處熱情地宣揚和捍衛(wèi)哥白尼的學說。1593年被宗教裁判所逮捕,1600年被活活燒死。
盡管文藝復興運動在許多方面還帶著舊時代的尤其是傳統(tǒng)神學觀念的烙印,但是它使人類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力量,對自身充滿了信心;它開創(chuàng)了一種敢于懷疑、敢于批判、敢于改造的新的時代精神。至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很多文學藝術(shù)作品,則世世代代地成為人類的精神食糧,具有不朽的價值。
(責任編輯 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