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們黨80年的歷史,有很多重要的經驗,其中一條就是黨要始終保持先進性。去年,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今年,江澤民同志發表“七一”重要講話,又全面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礎、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三個代表”是面向未來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同時也是對我黨80年寶貴歷史經驗的總結。只有始終保持先進性,我們黨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江澤民同志在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候,強調了一系列重大問題:他提出“三個代表”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是緊跟世界發展進步潮流,保持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他還提出學習和理解“三個代表”,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他強調對“三個代表”的認識,無論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遠沒有完結,等等。這些思想為我們學習、研究、宣傳、實踐“三個代表”提出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
根據這個線索,我們對“三個代表”可以得出這樣一些認識:第一,它是一個新東西,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關于新世紀黨的建設應對新挑戰的一個新概括。既是一個新東西,那就不應該用以往不合時宜的觀念來理解它、解釋它。第二,江總書記強調學習、理解和貫徹“三個代表”,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我認為這正是抓住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理解認識“三個代表”的關鍵所在。的確,如果不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我們就難以理解“三個代表”的精神實質和根本,就容易誤解“三個代表”。第三,根據這一指導性線索,對“三個代表”的認識和探索任何時候都不能夠封閉起來,不能停頓下來。“三個代表”是面向未來的黨的建設的綱領,是一個大的題目。至于這個文章具體怎么寫,還有待于我們從理論上深入研究,在實踐上加以深化。根據這樣一些基本的認識和基本的方法,我認為,“三個代表”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一次重大歷史性創新。
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以回避的兩大深刻的歷史性變化。一個是世界歷史性大變化,一個是中國歷史性大變化。世界歷史性大變化,突出地表現為世界范圍內三大潮流的興起:經濟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極化以及文化的多樣化。這三大潮流使得21世紀不同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世紀,包括我們剛剛經歷過的20世紀。2000年美國《外交政策》季刊,在世界上找了十大著名人物來尋找新世紀的標志性特點。對新世紀,10個人有10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它將是一個資本統治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將是一個政府權力弱化的信息革命時代;也有人說將是一個公民權利的時代;還有人說是一個大市場的時代,等等。總之,我們看到世界正在經歷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化。與此同時,中國也正發生著一場歷史性的大變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世界歷史性大變化和中國歷史性大變化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什么要求?是不是可以說,這樣兩大歷史性變化在實踐上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重大歷史性轉折的客觀要求,它要求中國共產黨去適應兩大變化。
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要不斷地獲得不僅是理論上的而且是事實上的執政的合理性,要成為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力量,就必須適應世界和中國的兩大歷史性變化,就必須應對兩大變化的挑戰。我認為,“三個代表”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這兩大歷史性變化的高度的自省,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積極、自覺、主動地適應和應對兩大挑戰的一次重大歷史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歷史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一個歷史性進程,當這個進程正在展開的時候,我們還難以準確、清晰地指出這個進程的全部內容。但是,有一些情況我們現在是可以看得比較清楚的。有這樣四大轉變:
一是在基本任務目標上從革命轉向建設。歷史上,我們黨是一個成功的先進的革命黨。從革命黨轉向執政黨之后,我們提出了基本任務目標的轉移。但是,這樣一個轉變充滿了曲折,也經歷了反復。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重新提出并堅定實現了工作重心和戰略重點的轉移。“三個代表”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更加鮮明地標志著我們黨在基本任務目標方面的根本性轉折,更加自覺地轉向對物質、文化、制度的全面建設。同時,我們黨工作的動力也發生了很大轉折,即從階級斗爭、革命或戰爭轉向改革與科學技術進步。
二是在基本工作思路方面,從除舊轉向創新。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的長時期內,我們的基本工作思路仍然片面強調“破字當頭”。“‘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著力于對封建主義的、修正主義的、資本主義的等等不良的東西進行反對、清除和抵制。應該說,“破”與“立”是辯證統一的,但根據形勢變化應有不同的側重。今天面對中國的歷史性變化,我們必須立足于創新,從除舊轉向創新。
去年《學習時報》發表了一篇《落日的輝煌》。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我們感慨良多。一個民族,無論你多么強大,也不管擁有多么深厚的文明積淀和多么優秀的文明成果,如果不能創新,不善于創新,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最終將被世界的發展所淘汰。在18世紀,中國正值“康乾盛世”,世界上那么多大學問家大思想家都盛贊中國,包括馬克思。但是同一時期,西方在創新,從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創新,因此他們的社會迅速地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而中國社會則驟然下跌,然后就是一蹶不振。這么一個龐大的國家在面對世界一個新的文明、新的變局的時候,固守封閉,茫然無知,一潭死水,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成為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比爾·蓋茨在他新著《未來的時速——數字神經系統與商務新思維》中談到一個觀點:80年代是注重質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設計的年代;21世紀的頭10年將是注重速度的時代。而且他提出,當速度足夠快的時候,商務的本性會發生變化,他的這一觀點與愛因斯坦的一個觀點是一個非常的巧合。愛因斯坦曾講過當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光線會發生彎曲。據此,有的學者指出,按照比爾·蓋茨的這種觀點,在一種速度經濟、創新經濟中,不僅商務的本性發生變化,企業的定義將改寫,企業的人員組織結構、企業的管理觀念、管理結構等都會發生變化。在這樣一種新的時代、新的經濟、新的理念面前,我們的黨若要始終保持先進性,就必須實現工作思路的根本轉變,必須立足于創新。
三是在活動的視線和視野上從一國轉向世界。過去我們黨的活動主要面對的是國內不同的政治、軍事力量。隨著對外開放,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們黨的活動視野從一國轉向了更廣闊的范圍,轉向了世界。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國內的各種力量,而且是全球的不同的政治和經濟的力量,我們必須善于在整個世界格局的變動中整合國內的不同力量。同時我們也不僅限于在一國范圍內立足,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僅僅來源于一國范圍,今天來看已經是不夠的了。我們必須走向世界,我們黨只有領導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立足,黨最終才能在中國立足。如果中國共產黨不能始終保持先進性,不能把國內的力量整合起來,不能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那么最終黨就難以在國內立足,可能就會被中國歷史所拋棄,失去中國人民的選擇。
四是黨在代表性方面更注重先進性。黨要代表先進性,是80年奮斗歲月所給予我們的一條寶貴經驗。今天,時代不同了,歷史任務也不同,黨的先進性有了新的內涵新的要求。我們看到由于世界和中國的兩大歷史性變化,整個社會的結構都在發生改變。西方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們中國的社會結構也在發生改變。這種劇烈變化的結果之一,就是出現一些新的社會階層。這些階層的許多人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把他們中間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會不斷增強我們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我們還要看到在各種思潮相互激蕩,人類文明以多種形式豐富多彩地發展。因此,中國共產黨不僅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正像毛澤東所說,而且要代表一切民族的、一切國家的、一切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世界發展的進步潮流浩浩蕩蕩,在此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只有更充分地保持先進性,才能更牢固地代表廣泛性,如果沒有先進性,我們將最終失去廣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