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安徽合肥人。他24歲中進士,在翰林院任普通的“編修”。在漢人備受排擠的滿清時代,李鴻章面臨的本也是仕途坎坷,但亂世中的機遇,造就了他跌宕的一生。用李氏自己的話說: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而用老百姓的話講,他一生扮演了兩個角色:一為劊子手,二為賣國賊。
內憂外患,機遇成就了他
鴉片戰爭之后,外國侵略者咄咄逼人,太平天國運動蒸蒸日盛,而清朝八旗、綠營均已腐敗不堪,大清帝國已如夕陽落山,氣息奄奄。咸豐、慈禧不得不起用一批忠于清室的漢族官吏,命令他們組織地主武裝——團練,以挽救其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1853年,李鴻章返回家鄉辦起團練,雖始遭失敗,但在其老師曾國藩的支持下,通過雇用洋教練、命令士兵練洋操、用洋炮等措施,最終建成一支與曾氏湘軍齊名的淮軍。這支軍隊趁太平天國內部權力斗爭的時機,為中外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得到清廷的賞識。后又因他成功鎮壓捻軍,從此仕途坦蕩,短短幾年間就從江蘇巡撫升任兩江總督,后又任直隸總督,再到北洋大臣,在晚清歷史上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除了機遇成全了李鴻章外,他“才大心細,勁氣內斂”的個人素質也為他升官提供了必要條件。不管是譚嗣同還是梁啟超——不論是思想上還是政治上的死對頭,都評價他是清朝“惟一”的、“無一能及”的顯臣。李鴻章看到西洋“輪船之速,洋炮之遠”,較早地意識到“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倡導新政。他繼承和發展了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對外搞好與列強的關系,對內自強的主張。他倡導整軍,購買并仿造鐵甲船、洋炮、洋槍,還提出要培養全新人才、全面發展工商業、節省宮廷冗費等積極的主張。李鴻章雖非西方人所說“中國近代化”起點的洋務運動的首創者,但他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卻是清廷百官中無人能及的。以至于甲午戰爭前夕,孫中山謀求上進,首先想到的就是給李鴻章上書。其中固然與李鴻章手握大權有關,但更重要的則是孫中山看到李鴻章思想比較開明,是各項洋務事業的主要推動者。
“以夷制夷”辦外交
如果說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鋪就了李鴻章仕途之路,那么,1870年接替曾國藩解決“天津教案”(注1),則把李鴻章推上了清朝外交的大舞臺。同是向法國人認錯、道歉,曾氏激起民憤,李氏卻成功地使法國人撤回了先前的無理要挾。何以如此呢?原來,機遇再一次成全了他:接辦“天津教案”時,恰逢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之際,法國代表為自身命運憂心忡忡,對此案就馬虎了事。清帝認為他此事辦得很好,從此中外一切交涉事項統統交給他去折沖。
自走上仕途,李鴻章對朝廷忠心耿耿。雖然在許多方面與清廷有分歧,但他引用“中國舊例,人臣無私交,不敢不遵守”之語,來表示自己的矛盾心態。如八國聯軍占領京津,放肆殺掠,慈禧倉皇西逃。年近八旬的李氏“聞警兼程”,孤身到北京,哀求侵略軍勿濫殺無辜。戰敗后,清朝百官都感到已無抗辯余地,而他為了避免更慘的戰禍,頻仍奔走于各國公使館之間,逐條審閱列強提出的種種無理要求,據理力爭,直至最終無可奈何地簽訂和約。
在經辦外務過程中,李鴻章奉行籠絡、求和、“以夷制夷”策略。日本吞并琉球,法國入侵越南,英國進犯西藏,沙俄侵略東北,李氏無不以主和派的面目出現。在交涉中,他所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即利用敵國之間的矛盾和爭斗,以盡量減少本國的損失。例如,在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注2)簽訂之前,他在“口岸”免厘及增開口岸兩個問題上進行了較多的爭辯,使英國沒能如愿以償;1895年,在“三國干涉還遼”(注3)的交涉中,他以3000萬兩白銀為“贖遼費”,迫使日軍交還遼東半島……這使他贏得“東方俾斯麥”的稱號。當然,外交只是謀國的手段,決非救國之根本,晚清的中國也不是19世紀的德國。更何況“以夷制夷”只是外交策略之一,使用不當,反被他國利用。例如,甲午戰爭后,李鴻章奉太后旨意,一邊倒向沙俄,企圖“聯俄制倭”,簽訂了《中俄秘約》(注4),結果引狼入室,盡失東北三省主權,并導致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及至八國聯軍侵華,列強協調一致,“以夷制夷”策略從根本上喪失了生存空間,他處處以失敗而告終也就毫不足怪了。
忍辱負重,死不瞑目
李鴻章認識到大清帝國國力之衰微,在外交上處處示弱會使國家更受欺侮。然而,洋人表面上要求“平等”,實際上殺人掠地,得寸進尺,根本不可能長期與中國維持“和局”。在他“推誠相見,據理力爭”的同時,帝國主義列強卻在不遺余力地實踐著強權政治。顯然,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沒有充分的認識。
清朝統治者時而倚重主和派,時而選擇主戰政策,導致對外政策不能始終如一。而李鴻章在做涉外抉擇時,有時猶豫不決,也曾犯過重大錯誤,導致清軍貽誤戰機,即先倉促應戰,后落荒而逃,因此他也常受指責。如甲午戰爭失敗后,翰林院35名翰林聯名參奏作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貽誤戰機”,在北京的許多大臣也聯名指責他,迫使光緒皇帝不得不頒布詔書,剝去其黃馬褂,拔去三眼花翎。然而,此時的李鴻章,“賣國”已經有了知名度,待《馬關條約》簽訂之際,日本不愿接受清朝派出的任何其他大員,只想與李氏談判締約事宜。而內外交困的大清王朝也已到了離不開李鴻章的地步,使他官復原職,并命其為“大清帝國大皇帝欽差頭等大臣”赴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正是這些不平等條約使李鴻章臭名昭著。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與列強所簽訂的幾乎所有重要不平等條約都是他出面談判或簽訂的。如,《煙臺條約》、《中法和約》、《馬關條約》、《中俄秘約》和《辛丑條約》等。俗話說,“弱國無外交”,清朝內政不修,軍事落后,是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原因,但李鴻章作為清朝反動統治的代表、這些條約的簽約者,其名被永遠留在這些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上,因而被人們斥之為賣國賊。
李鴻章的外交生涯折射出腐敗沒落的大清王朝對外交往的歷史。梁啟超曾說:“李鴻章之外交術,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后也。”毛澤東則認為,李鴻章為清王朝屈辱外交的一個縮影。外國人出于不同的原因喜歡他,清朝皇帝倚重他,而在他轟轟烈烈一生的背后,則有悲慘屈辱的一面。作為大清王朝外交重臣,苦于國力有限,在辦外交過程中往往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展現了弱國外交之艱辛,不僅有時自己身家性命難保,甚至連兒子都得搭上。如赴日簽訂《馬關條約》期間,遭日本浪人自由黨打手小山豐太郎行刺,身負重傷,險些命喪他鄉。隨行的兒子李經方繼任并代他辦理交涉,達成了割臺灣給日本的《馬關條約》。回國后,李鴻章不愿讓兒子再從事這種喪權辱國的不光彩的事宜,舉薦其他大員赴臺灣辦理割讓儀式,都被拒絕,最后李經方被任命為從事這一令中華民族深感恥辱的欽差。
李鴻章以鎮壓農民運動始,以喪權辱國終。1900年簽完《辛丑條約》之后,李鴻章一病不起,兩個月后吐血而亡,死前雙目炯炯不瞑……一個世紀已經過去,中國已經擺脫屈辱外交的歷史,獨立自主地扮演著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角色,李氏九泉之下應該瞑目了吧!▲
注1:因法國天主教堂殘虐和迷拐幼兒等行徑而引發的教案。
注2:英國借口馬嘉理事件(19世紀70年代英國為向中國西南邊境滲透而制造的事件),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注3:中日甲午戰爭后,俄、法、德三國迫使日本放棄占領遼東半島的外交交涉。
注4:俄國為使西伯利亞鐵路穿越中國東北地區,借口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誘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