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阿富汗的這場戰事盡管有其獨特的戰法,但與冷戰后美軍歷次對外用兵相比,仍然有不少共同點。
出師必先正名,以防遭世人垢病
這次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美國高舉的是“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旗號,先是定名為“無限正義”行動,后為避嫌改為“持久自由”行動。這與美國冷戰后歷次用兵打出的旗號一脈相承。1989年底美軍入侵巴拿馬的借口是“打擊毒品走私和自衛”;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安全區則以“保護人權”為幌子,命名為“給予安慰”行動;1992年在索馬里的行動亮出的是“人道主義援助”招牌,命名為“恢復希望”行動;1999年在科索沃發動的戰爭更是以“保護人權”、“反對種族清洗”為由。
避免單打獨斗力爭盟國的配合與國際社會的同情。
這次對阿開戰前,美國首先爭取到聯合國及各國際組織對恐怖主義的譴責。同時動員北約的力量對阿進行軍事打擊。北約過去很少過問亞洲事務,這次第一次援引條約第五條:對一個成員的攻擊可視為對其他成員的攻擊。北約不僅派飛機護衛美本土,而且英國、德國還派包括飛機、艦艇在內的軍隊參戰。法國、意大利最初猶豫觀望了一陣,最后也加入其中,雖然是象征性的。就連美國的亞洲盟國日本也乘機派軍艦出海。
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一齊上,大搞總體戰
政治上首先亮出反恐怖的大旗,最大限度地孤立塔利班和本·拉登;外交上布什親自出馬游說,幾員大將鮑威爾、賴斯等人也紛紛進行穿梭外交,爭取國際社會在反恐問題上的共識;軍事上大兵壓境,動用大量先進的高技術武器對塔利班實施持續的猛烈打擊;經濟上凍結塔利班與本·拉登在國外的資金和賬戶,使之斷絕一切經濟來源,支撐不下去。這些手段在對伊拉克和科索沃戰爭中同樣使用過,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殺雞用牛刀,速戰速決
美軍吸取越南戰爭的教訓,依據每次行動的政治和軍事目標,投入從數量到質量都優于對手的龐大兵力,形成“牛刀殺雞”之勢,以確保速戰速決。美軍入侵巴拿馬出動裝備精良的海陸空軍和特種部隊2.6萬人,對付區區2000人的巴拿馬國防軍,48小時內便結束了戰斗。海灣戰爭爆發前,美軍集結了30萬兵力,為確保速勝,又增派了第七軍和另外兩個重型師和三個航母編隊,最后參戰美軍高達54.4萬人,外加20多萬聯軍部隊,以絕對兵力優勢,保證了海灣戰爭速勝。這次對付主要靠輕武器裝備起來的塔利班及本·拉登,美軍一下子就調集了四艘航母編隊,在阿四周鄰國還派駐軍隊,采用泰山壓頂之勢。并將太空—空中—陸地—海洋—海底的各種技術兵器進行編制,聯合作戰,使塔利班從開始就無還手之力。
依據作戰對象不同,地區各異的特點,采用多種手段和方式
一是“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經過周密準備,出動海空軍,使用高技術兵器,對精心選擇的目標實施突襲,達到預定目的后立刻收兵。二是設立禁飛禁航區,實行海空封鎖,如美軍對伊拉克北部的監視。三是打著聯合國維和旗號出兵“維和”。直接派出地面部隊到動亂區,促使各方政治解決沖突。但美國有時把“維和”行動變成“逼和”,甚至直接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