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觀光最不能習慣之事莫過于如廁,觀光客苦于對五花八門的公廁常視而不得見;就算猜得出正是急覓之處,也不見得明白操作步驟;好不容易摸索清楚,卻又可能沒有零錢,不得入內。各公共場所公廁造型不一、操作不同,惟一相同的特點是要繳費。即使在餐廳咖啡館亦然,所以有時不得已只好把原本感謝服務生的小費孝敬給門扉緊鎖的公廁了(多半是投幣于門把小孔中)。
徜徉在巴黎17世紀雕梁畫柱的建筑與噴泉花卉怒放的市景中,如果赫然看到銀灰色金屬盤著鋸齒紋路,又像太空艙又像衣柜或者更像罐頭的龐然大物蹲踞在路旁,沒錯,它一定就是公廁。
只消投入兩法郎,艙門便自動開啟,內部燈光透亮,并即時飄出音樂和使用解說,坐式馬桶在使用后會吸入墻壁,清洗消毒后再徐徐伸出;同時室內的地板也會自動洗滌、烘干,這一切聽起來豈不就像神話一般?雖然與四周建筑物格格不入,卻無比前衛。然而我們的朋友們始終盛傳這樣前衛的發明卻忽略人性的需要,據說入門15分鐘后才準時開門。
于是每當看到這尊太空怪物,我的腦海便不時浮現一個人坐在馬桶上衣衫不整,面對著整條街上衣著風流的巴黎人傻笑的窘態,我始終裹足不前,久不敢試。
終于有一天耐不住好奇心,投入兩塊錢,燈光、音樂伴著仿佛會跟拍子的便器自動進出,一切都令人再度臣服。
就在此時,我發現腳踝濕濕涼涼的,地面不斷涌出水柱,水位漸升,奇怪的是洗手臺水龍頭干涸如石。我忍不住拍打太空艙大門,一邊忽然疑心這項偉大的科技發明可能忽略了人性一項更為基本的需求——呼吸!不過更可能的是,在空氣用盡之前,我會先被溺死。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大門慢慢啟動了,15分鐘整!令我始終不解的是,這項新穎的裝置還頂著一個羅馬皇帝的名字——Vespasienne,幾年前發現龐貝古城的人也把馬桶叫Vespasian,因為據說這位皇帝對他的百姓所撒的每泡尿都要抽稅。我不知龐貝的公廁是否也收費,但用這個名字定義巴黎的公廁頗為傳神。我后來在巴黎總不忘帶更多的零錢,到各咖啡館、車站、博物館納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