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蕭條達十年之久的日本經濟,目前又開始顯現衰退的勢頭。小泉新內閣正在全力推進的經濟改革,也極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經濟衰退。東亞經濟與美日經濟關聯度極高,在美國經濟正在“著陸”的背景下,日本經濟再陷衰退必然對走出金融危機不久的東亞經濟造成多方面的消極影響。
衰退的陰影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日本經濟始終是在蕭條中渡過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周期規律已經失去作用,從而沒有了周期上升過程。事實上,按日本政府的標準,目前日本經濟就正處于從1999年4月開始的景氣上升過程之中,只是上升勢頭極其微弱,1999年和2000年實際GDP增長率分別只有0.8%和0.9%,且幾乎所有反映經濟運行與發展態勢的重要經濟指標始終不能令人滿意。更為嚴重的是,進入2001年后,日本的經濟蕭條又再度顯現惡化勢頭,甚至極有可能再次陷入一次新的衰退過程。其主要表現包括:
企業經營重陷困境。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尤其是營業利潤和設備投資的增加,是此次日本經濟景氣回升的主要支柱,但目前日本企業的經營狀況又開始陷入困境之中。依據日本銀行6月份的《全國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2001年度上半年日本企業的經常利潤要比上年同期減少7.5%,而2001年大企業的設備投資將減少1.4%,中小企業更將減少18.9%。這意味著支撐日本經濟回升的支柱正在倒塌。
消費需求更加低迷。占日本GDP近六成的民間消費需求長期低迷,本來就是導致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這種低迷狀況更加嚴重了。在1998年、1999年和2000年,日本的民間消費需求分別下降了1.2、1.8和1.2個百分點,而2001年5月則比上年同期下降達5.2個百分點。而且,多項分析均表明,日本的消費需求在近期還將呈進一步惡化之勢。此外,公共投資和住宅建設等其他需求項目也呈更加低迷之勢。
通貨緊縮愈演愈烈。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經濟運行與發展中即開始顯現出一些通貨緊縮現象,但直到今年3月16日,日本政府才公開認定日本經濟處于通貨緊縮之中,其主要表現是物價水平的全面、持續下降。1999年和2000年,其綜合批發物價指數分別比上年下跌了3.3和0.1個百分點;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更是出現了戰后從未有過的連續兩年下降,分別比上年下跌了0.3和0.7個百分點。在2001年頭五個月,無論是批發物價還是消費者物價,全部都是負增長,其中5月份的消費者物價下降達0.7個百分點,創了單月下降的最高記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日本的通貨緊縮還是與巨額財政赤字和超低利率水平糾纏在一起的,治理難度極大。
不良債權久治不愈。巨額不良債權是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滅后一直附著在日本金融與經濟運行中的一大毒瘤。為根除這個毒瘤,有關各界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似乎越處理越多,附著在日本金融與經濟運行中的這一毒瘤似乎還腫脹得更大了。如依據銀行法確定為“風險管理債權”的不良債權在1996年3月為28.5萬億日元,到1998年3月又增至29.7萬億日元,到2000年3月更增至30.3萬億日元,2000年9月則達31.8萬億日元。“風險管理債權”只是不良債權的一種類型,若加上其他類型的不良債權,數字要比這大得多,甚至有不少機構估計多達100萬億日元以上。
國際環境趨于惡化。在內需嚴重低迷的背景下,外需狀況一直是影響日本經濟運行與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但由于作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的美國經濟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顯現蕭條跡象,并導致東亞經濟增速趨緩,從而使日本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影響。2001年1月~3月,其出口額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1%,4月更減少達8.1%,5月則減少了9.7%。受此影響,日本的貿易順差也在不斷減少,2001年1月甚至還出現了957.4億日元的逆差。

改革的陣痛
面對空前嚴峻的經濟形勢,新上臺的小泉政府推出了力度強大、內容廣泛的經濟改革計劃。今年6月26日晚通過的“經濟、財政運營基本方針”,涉及到不良債權、財政預算、稅收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等各個方面。
從長遠看,該計劃有可能會使日本經濟徹底擺脫蕭條,走上自律回升的軌道。但從近期看,日本經濟必須忍受改革帶來的“陣痛”,以致使其目前已經顯現的衰退跡象更趨嚴重。首先,處理不良債權將會導致大批企業破產,并進一步加重目前已經十分嚴重的失業問題。內閣府通過測算認為由此而導致的失業人數將達39萬~60萬,而民間機構認為將達100萬人。其次,在民間需求嚴重低迷的背景下,財政緊縮政策的實施將使經濟蕭條和通貨緊縮更加嚴重。對此小泉政府似乎已有心理準備,今后2年~3年出現1%以下的低增長甚至負增長并非意外。最后,伴隨改革推進導致的蕭條深化、緊縮加重、破產加劇和失業增多,目前日本的消費需求低迷狀況還將進一步惡化。
東亞難避其累
目前,東亞各經濟體多保持著出口導向的特點,且都以美國和日本為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和外資來源地,2000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已經對東亞經濟造成嚴重影響,而日本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更會使東亞經濟受到嚴重損害。事實上,早在1997年夏季爆發的金融危機中,蕭條中的日本就采取了措施,如減少從東亞進口,大量抽回資金,縱容日元貶值等,當時這些措施成為誘發并惡化東亞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而正在趨近的日本經濟衰退也至少要從如下幾個方面使剛剛走出金融危機的東亞經濟再受其害:
1.日本經濟衰退帶來的國內需求進一步萎縮,導致東亞對日出口更趨困難,對日貿易逆差更加嚴重。2000年“亞洲四小”和東盟對日貿易逆差達83056億日元,2001年1月~4月已達19443億日元,相當于其對日出口額的48%。
2.日本經濟衰退帶來的企業經營更加困難,導致其對東亞的直接投資急劇減少,從而對高度依賴外資的東亞經濟造成嚴重損害。如在2000年度(截止2001年3月底),日本對亞洲的直接投資比上年度減少了17.9%,其中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直接投資分別減少56.4%、56.3%、55.3%和26.5%。
3.日本經濟衰退帶來的日元貶值態勢,首先會對東亞貨幣形成貶值壓力,影響東亞金融體系的穩定;而當東亞貨幣不隨日元同步貶值時,則會影響其出口競爭能力,從而進一步加劇貿易失衡。目前日元已貶至125日元兌1美元左右,比一年前下挫了約17個百分點,比今年年初也下挫了約11個百分點。
4.日本經濟衰退帶來的股市低迷態勢,也對東亞股市和東亞經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目前日經225種平均股價只有12200日元左右,而在一年前尚達17000日元上下。
日本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經貿伙伴,日本經濟衰退與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照,以致在客觀上助長了日本國內的“中國威脅論”,對中日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此外,日本經濟衰退導致國內需求低迷,加之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又導致出口受阻,致使日本產業界和政府有關部門中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試圖通過加筑貿易壁壘為本國企業保護國內市場。這是目前及未來一定時期中日貿易摩擦加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