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黃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青年歷史教師,多年來從多種刊物上拜讀過您不少的文章。今天提起筆來給您寫信,是因為又拜讀了您的文章《面向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知識》2001年第19期)。我一口氣連讀三遍,真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您談到的四個“有助于”非常精辟;三個“離開了”絕非危言聳聽;尤其是您指出“歷史課程在中學不被重視的程度,恐怕是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嚴重的”,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當前基礎教育的弊端。
作為最基層的中學歷史教師,我們面臨許多尷尬,甚至困惑。不少的學生、家長、教師都認為歷史學科是副科。市場經濟的沖擊,使一些人急功近利、浮躁虛榮、輕視人文教化,再加上高考改革的負作用,歷史學科的地位真的被削弱了。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有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許多學校一邊大力宣揚搞“素質”,一邊認真扎實搞“升學”,個別正在創“國家重點中學”的學校甚至連應該開設的初中歷史課都沒開設。今年,我們開始使用新教材,高一年級開設“中國近現代史”,學完一年后就會考,高二年級開設“世界近現代史”,但只是選修課。我真為歷史學科在學校教育中地位的每況愈下而痛心疾首。由于受就業觀的支配,學生重理輕文。我每年要在本校學生中搞調查,絕大多數學生挺喜歡歷史課,因為通過學習可以知曉古今中外歷史的發展,了解中國,了解世界。但僅僅只是喜歡而已。盡管我在教學中充滿激情,教法上絞盡腦汁,同學們還是不會把它作為一門科學去主動地學習,因為“高考”才是第一位的。歸根結底,高考成了調動教與學的巨大驅動力,中學的教學隨著高考指揮棒轉,“你要考什么,我就學什么”的對策實難改變。“3+x”模式實際上已經使歷史學科地位下降,如果很快實行“3+大綜合”,該學科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正如您指出的“通過歷史課程進行基礎教育階段的歷史知識素質教育,是目前中學其他課所不能取代的”一樣,歷史學科的經濟價值、理論價值、政治價值等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這只是就對學生的人格培養、人文教化而言。從大的方面說,認識歷史,是認識當今世界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前提,是理解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基本條件,是理解我國多民族歷史與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礎,是培養國際化社會現代公民的基石。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歷來非常重視歷史課。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我們的歷史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如此被削弱,著實令人擔擾。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隔離,我們曾有過慘痛的教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也不應該是這樣。有專家指出:人們在21世紀將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滯后而付出沉重的代價。作為基層歷史教師,我沒有豪言壯語,但懂得“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與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學素質同樣重要”的分量和內涵。誠懇希望黃先生您再多為我們這種共同的“擔擾”呼吁。
四川 王 云
200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