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國建立外交關系是外交的一項重要工作。西方一位學者形象地寫道,同一國建立外交關系就好比去雜貨店購物,買主徑直去買就是了,不必在購貨前勞神去訊問店主在生活上是否檢點。此說有過于簡單之嫌。兩國建交其實還是蠻有學問的,個中奧妙也有不少可述之處,而中國的做法則尤為可圈可點。
要建交,先談判
兩國建交,傳統的做法是雙方通過交換有關文電,達成對建交的共識并一致同意,隨后就是互換使節。然而,中國與外國建交卻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采取了嶄新的做法:與中國建交需要通過談判。
1949年建國前夕,周恩來總理對建交工作專門指示:遺留在中國的外國使領館,除社會主義國家外,我們一概不承認其外交地位。此后建交工作,要通過談判進行,他們必須表明與臺灣斷絕一切\"外交\"關系,我們才予承認。
本著此項政策,中國政府成立初期對要與我國建交的不同類型的國家采取區別對待的做法。對社會主義國家,只是通過來往照會,迅速相互建交。對新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雖也一般要求談判建交,但程序簡化,后來也逐漸演變為不要求談判了。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我建交則必須\"通過談判\"。談判是為了滿足我兩個條件:斷絕與臺灣的一切\"外交\"關系;接受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權的原則。例如,挪威在1950年1月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因在建交談判中挪方在臺灣問題上態度暖昧,中挪建交因此擱置。直至挪在聯合國明確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后,中挪才于1954年10月建交。
“半外交關系\"
中國在建交問題上還有一個新創舉,即同外國\"半建交\"或稱\"建立半外交關系\"。這具體表現在雙方同意互派代辦而非大使。\"半外交關系\"也屬一種正式的外交關系,只是關系尚未完全\"正常化\",建交仍待最后完成。
英國于1950年1月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法律上之政府\",愿同中國建交。荷蘭與中國的建交談判也早在1950年4月即已開始。由于英、荷在臺灣問題上采取了不能為我所接受的錯誤立場,建交談判無果而終。1954年6月日內瓦會議期間,英國在印度支那問題上采取了有別于美國的立場,保守黨政府又一再向我表示愿意改善關系,我遂同意與英國互換代辦,其任務是繼續談判兩國的完全建交以及處理兩國的僑務和貿易問題。同年11月,我同荷蘭也按中英模式互換代辦。
中國搞\"半建交\"確是前所未有的。當時,有的外國人提出,在國際慣例中并無\"代辦處\"這種外交代表機構。周恩來總理風趣地說,沒有不是可以創造嗎?現有的國際慣例原來并沒有,還不都是人們創造的。
“兩步走”模式
兩國建交,由于某些政治障礙,有時無法一步到位,便往往采取\"兩步走\"的辦法,即先設聯絡處或商代處,過渡一段后再改設大使館。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一年后,中美雙方商定互設聯絡處。聯絡處主任不是外交代表,聯絡處的官員也不列入外交官名冊,但他們享有一定程度的外交特權。當年中美互駐對方的聯絡處主任,其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其他大使。卡特總統上臺后,經過中美多次談判,美方最終接受了我要求其與臺\"斷交\"、\"廢約\"和從臺\"撤軍\",兩國遂于1979年1月1日互相承認并建立大使級的外交關系。
沙特阿拉伯原與臺灣建有\"外交\"關系。80年代中期,沙特開始調整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1988年11月,中沙簽署互設商務代表處的諒解備忘錄。據此,雙方的商代處對外僅為非官方機構,但卻享有一定的外交特權和豁免權,實際上帶有準大使館的性質。兩年后,錢其琛外長訪沙,雙方簽署建交公報,沙特同時宣布與臺灣\"斷交\"。
此外,中國同意大利、新加坡等國的建交也都采取了分\"兩步走\"的模式。
中法建立:原則性和靈活性
1958年戴高樂重新執政后,中法都有改善關系的愿望,但法國仍在繼續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因而未進行建交談判。
1962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翌年10月,戴高樂即授權前總理富爾來華商談中法建交事宜。富爾在會談中說:法國14年來一直未承認中國,這是個錯誤;法國準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希望中國不要堅持先同臺灣\"斷交\",法政府絕不是以此來搞\"兩個中國\"。中方考慮到法方關于不搞\"兩個中國\"的承諾以及中法建交對發展中國同西歐國家關系有著重要意義,在堅持反對\"兩個中國\"原則立場的同時,在建交的具體步驟上采取靈活態度。在中法雙方就法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達成默契的情況下,中方同意法方提出的兩國先宣布建交、然后法方再“自然地\"同臺灣\"斷交\"的方案。此后,中法雙方在瑞士伯爾尼具體商談建交事宜,并于1954年1月27日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建立外交關系。與此同時,根據雙方事先的協議,我外交部發言人就此發表聲明,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作為中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談判并且達成兩國建交協議的。按照慣例,承認一個國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著不再承認被這個國家的人民所推翻的舊的統治集團\"。2月10日,法政府通知臺灣當局\"代表\":北京外交人員抵巴黎后,臺\"外交代表機構\"即失去存在的必要。同日,臺灣當局撤銷其\"駐法大使館\"。
最長的和最短的紀錄
中國同外國進行建交談判,創造了兩個紀錄:一個是\"馬拉松長跑\"紀錄,另一個則是\"百米短跑\"紀錄。
中國與荷蘭的建交談判是馬拉松式的,前后長達18年之久。1954年,中荷建立代辦級的\"半外交關系\"。在以后的建交談判中,雙方一直談不攏。在1971年10月的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提案,荷蘭投了贊成票。次年,中荷達成正式建交的協議。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與加納的建交談判,雙方只花了不到15分鐘。1960年7月1日,加納宣布成立共和國,舉行總統就職典禮。我駐幾內亞大使柯華應邀出席慶典。慶典后,加納總統恩克魯瑪接見柯華時說,他已指示外交部長即與中國大使商談兩國建交事宜。三天后,加納外長阿杰伊來到柯華下榻的酒店,并開門見山地說,加納已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的外交關系。他隨即在酒店的便箋上起草兩國建交公報,寫了幾句就遞給柯華。柯華向阿杰伊簡要闡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意,阿表示完全贊同,并在便箋上添加了這個內容。雙方隨即在抄清的便箋上簽字。建交談判就此結束,用時不到一刻鐘。
曼德拉的建交獨創
其實,在建交問題上創新的又何止中國一家。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同中國建交一事上就獨出心裁。別人是先談判后建交,曼德拉則是先單方面宣布同中國建交的決定,然后中南雙方再進行建交談判。
中國同南非建交也是風風雨雨,前后長達七年之久。早在1991年南非白人當政時,中國與南非即已達成互設民間機構的協議。隨后,雙方分別在對方首都設立\"研究中心\",作為非正式的聯系渠道。曼德拉于1994年當選南非總統,組成南非民族團結政府。南非政府很重視中國的大國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愿同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但在同臺灣\"斷交\"問題上仍存在思想障礙。及至1996年底,曼德拉總算下了同臺灣\"斷交\"、同中國建交的決心,但卻采取了一個十分奇特的做法。他出人意料地先于11月26日上午把這一決定通知了臺灣\"大使\",然后再通知我駐南非“研究中心\"的主任。次日,他就在約翰內斯堡舉行記者招待會并發表聲明稱,南非將在\"未來一年時間里\"由承認臺灣轉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天后,中南開始建交談判。半年后,中南雙方就兩國建交文件基本達成一致。1997年底,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訪問南非,與南非外長恩佐正式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1998年1月1日,中國與南非正式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