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按摩醫院第六門診 (473000)[DZ)]
關鍵詞 小兒腹瀉,夏秋季 推拿治療 中藥治療
乳兒暑瀉,常發生于夏秋,故西醫學亦稱為\"乳兒夏秋季腹瀉\",癥見:面赤顴紅,身熱汗,腹脹,口渴欲飲或煩渴引飲,下利稀薄或暴注下迫,便呈黃水樣而臭,小溲短赤,肛門見腫脹色紅,皺摺變粗,脈浮洪數或浮弦數,舌質紅或絳而干,苔黃膩,口唇焦赤,上腭前后紅,中柱前腭淡白,臼齒處黃白或紅,重者啼哭無淚,尤其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更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若治療不當,遷延日久,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甚至造成患兒脫水、酸中毒等一系列嚴重癥狀。我們從1999年3月~1999年6月于門診針對乳兒暑瀉采用本法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共記錄64例,男30例占47%,女34例占53%;2個月~4個月的約25例占39%,5個月~1歲24例占36%;伴有嘔吐者8例占12%,伴有腹痛30例占46%,伴有發熱者10例占15%;病史在5~10天者20例占31%,10~15天者15例占23%,15~20天者5例占7%,1~2個月者12例占19%;日瀉3~5次者5例占8%,日瀉10~15次者37例占57%。
2 治療方法及方解
2.1 推拿治療 清脾胃100次,補脾經50次,清大、小腸各150次,退六腑200次,摩腹1分鐘,揉天樞龜尾穴各50~100次。若發熱者加清天河水,腹痛者加拿肚角,嘔吐者加運內八卦,橫紋推向板門。
方解:清脾胃亦清中焦暑熱,補脾經亦補后天之不足;清大、小腸、揉天樞是清利腸腑濕熱濕滯;摩腹溫中健脾;揉龜尾以利腸止瀉;清天河水以清熱解表,除暑熱;拿肚角是止痛要穴,能散寒理氣;橫紋推向板門具寬胸理氣和胃止嘔之功效。
2.2 中藥治療 取常規小兒用量之中藥(煨葛根,黃芩,黃連,川樸,白芍,滑石,甘草,茯苓,焦山楂,烏梅,米殼,藿香,扁豆花),服之。
方解:方中煨葛根配伍連芩清熱利濕,煨葛根能減其發散之力,專入陽明之里,升發清陽之氣以生津液;烏梅、焦山楂味酸,澀腸止瀉痢;白芍苦酸微寒,有泄肝緩急之功,常與甘草同用以治痢疾腹痛,少佐以酸澀微寒止瀉之米殼;藿香、扁豆花芳香化濕祛清熱。諸藥合用有解表泄里熱,和中止瀉收澀之作用。
3 治療標準與結果
3.1 痊愈 癥狀完全消失,大便常規化驗2次正常,大便培養,隔日1次,2次陰性為愈,共61例,占95%。
3.2 有效 大便每日10多次或減少至每日3至4次,成糊狀,有不消化的奶塊,共2例,占3%。
3.3 無效 治療4至10次后癥狀無改變,共1例,占2%。
4 典型痛例
丁某某,2歲,1999年6月13日就診。腹瀉4天,開始時有發熱嘔吐,服西藥后,發熱解,嘔吐亦止,但瀉下如注,日10余次,淡黃色水樣,體溫正常,輕度失水,舌質紅,苔黃厚,脈細數,咽紅+,大便常規沙門氏菌培養+,證屬熱瀉。治則:清熱利濕,調理脾胃,使用上法,每日1次,共治療3次痊愈。
5 討論
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感外邪,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胃薄弱易為邪所傷,脾胃功能失調則運化無權,使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致使水濕滯留產生泄瀉。小兒又為純陽之體,感邪后\"易從熱化\"。《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云:\"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所以根據小兒的生理和病理及臨床經驗,藥物與手法并用對調理陰陽、疏通經絡、改善臟腑功能、調和營衛、增強機體的調整修復功能,比單用方藥治療療效更加顯著。另須注意,本法適用于暑熱患者,它證不宜。〖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