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豐臺區東大街68號診所 (100071)
關鍵詞 辨證施治 循經按摩 指導應用 研究
\"辨證\"理論是中醫理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循經按摩治療疾病過程的診斷、優選手法、施術中,自始至終充滿\"辨證\"理論。
1 診斷辨證
循經按摩除了望、聞、問、切四診外,更重要的是對經絡的診斷辨證,即循經絡觸診,辨別經絡的診斷反應。
1.1 觸診 為按摩者用拇或中指指腹觸摸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根據經絡具有反應病候的特點,循經脈、穴位、經筋、皮部等,尋找陽性反應物及陽性反應,掌握病源的病癥之所在。因為按摩只有找準病屬何經、何臟;反應在何穴、何筋、何皮部區域,按摩才能具有針對性。
1.2 觸診方法 循經脈觸診:在病部的上緣或下緣循經脈觸摸,當醫者感覺有條、圓、棱、橢圓等形狀結節即為陽性反應物,患者感到有疼、壓痛、傳導放散等感覺即為陽性反應;壓揉穴位診察:在病的周圍、受累的部位、放散的范圍、痛和傳導沿線、功能障礙的肢體、病部經脈的遠端及對側等部位的穴位壓揉,當醫者感覺皮下有結節即為陽性反應物,患者感到有疼痛、壓痛或放射性疼痛即為陽性反應。另外臟腑有病反應在背部,用指腹壓揉背俞穴,當醫者感到皮下有結節即為陽性反應物,患者感到疼痛或壓痛即為陽性反應;循經筋按撥:在病變、受牽拉、功能障礙、患者反應筋痛等部位,用指腹沿經筋按撥,當醫者感覺經筋變粗、僵硬或有條狀結節即為陽性反應物,患者感到疼痛即為陽性反應;推皮部檢查:用指腹或魚際部位輕推病變或受累肢體的皮膚,當醫者感到皮膚突然凹下或凸起,過僵過軟及用眼觀察病變部位的皮膚有色澤改變、腫脹等,患者感覺皮膚發厚、麻木、疼痛等即為陽性反應。
1.3 綜合分析 將望、聞、問、切四診和循經絡觸診及物理檢查所獲得的資料,綜合起來,結合病人臨床癥狀等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以臨床診斷為主,確定病之所在、病位的分經、經絡出現的反應及治療重點部位。
2 手法辨證
中醫按摩法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發展,按摩手法也不斷的增加和完善。目前《中國按摩全書》介紹單手法、復合手法和小兒按摩手法等有400種之多。這些錯綜復雜的按摩手法,其中哪些手法治療哪些病癥,具體適應哪一個的疾病、年齡、身體等情況,均需醫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辨證優選手法。所以醫者必須全面了解和熟練掌握按摩手法,從中優選出最適合某人某病的手法,方可體現出按摩方法治療疾病的特性。
2.1 手法組合 按摩法也稱推拿法,是古時\"導引\"、\"按遈\"發展而來的。筆者認為:按摩法是醫者將多種手法恰當組合在一起,行成套路,稱其為按摩或推拿法,是多種手法的集合。臨床中對手法隨時可以加減,不能與單一手法同論。按摩就是不用針、藥,單憑醫生的雙手或肢體其它部位熟練地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或經絡上辨證施用各種手法。實踐證明:治療某一種疾病過程中,需要多種單一手法和復合手法。如按摩治療頸椎病,需循項部經脈推揉,點按穴位,掐五輸穴,撥理項部經筋,推擦麻脹部位皮部,按揉陽性反應物、壓點陽性反應部位等,把這些手法先后組合在一起,就形成循經按摩治療頸椎病的方法。
2.2 循經絡優選手法 根據十二經脈、腧穴、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的功能作用不同施以不同手法。用指腹循經脈線或逆或順施以推、拿、摩、揉;在穴位上施以按、點、掐;循經筋或順或逆施以撥揉;在陽性反應物上施以按揉,在陽性反應部位施以點、按、揉;用魚際或掌部沿皮部分布區施以推擦等手法。上述是循經按摩優選出的常用手法。
2.3 依病優選手法 按摩治療的適應癥很廣泛。在臨床按摩中,單獨使用某一種手法,無法滿足不同患者不同病的需要。如果用單一種手法,治療同種病或強加給病人某一種手法,很多人不但效果差,還會出現副作用,甚至發生意外。所以醫者必須按病情辨證選擇手法。如頭痛:選擇掐五輸穴,掐揉頭部或遠道穴位手法;臟腑有病:根據經脈和穴位反應的病候,選擇循經推揉和點按穴位手法;腰椎病:膀胱經脈所過,循背、腰、下肢膀胱經脈施按揉、推拿、撥掐等手法;頸椎病引起頭項痛、手麻等癥狀,除了治頸部手法外,用掐五輸穴和點按風府、風池等穴手法;筋?。航浗畈《嗍怯捎谄渌《鸾┯?、痙攣、疼痛等癥狀,應以受累部位為主,選擇撥理經筋手法;皮部麻木或異樣感覺等:在病部或周圍皮部,選擇推搓手法。
3 施術辨證
施術辨證就是按摩者在治療時,根據患者年齡大小、身體強弱、忍受力高低及病情輕重和受累部位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用手法有的放矢,做到安全、有效、無副作用。
3.1 按摩重點部位因病而異 病的輕重、所在部位、反應的癥狀等各異。這就要求醫者施術前必須對病癥加以分析,把四診及循經觸診找到的病源、病變部位、放散范圍、受累肢體,痛點及陽性反應物等資料綜合加以分析,辨清病的歸屬、病位的分經。特別是反應病候的部位應作為治療的重點。因為陽性反應阻滯氣血運行,經脈不通,受累部位失去榮養,血不養筋肉。另外病候的變化也標志病情的轉化,必須依據變化的程度判定病的輕重和治療的效果。如疼痛的輕重、經筋痙攣程度、肌肉僵硬變化、陽性反應物的改變等,均反應病的轉變和治療效果。所以治療過程中的重點必須因病而異。
3.2 手法輕重因人而異 按摩者施術時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具體施術。患者年齡大、病重、身體弱、初次按摩者、忍受力差、頭面部、肌肉薄的部位等,應相對施以輕手法;反之病輕、年齡偏小、身體健壯、適應按摩、忍受力強、四肢和肌肉豐滿的部位等,相對施以重手法。上述輕與重手法,一反一正,相對而言,不是孤立的,臨床必須靈活掌握。
3.3 病變手法變 按摩治病應時刻觀察病情的變化,做到病變法變。用藥、針灸等,每次都要隨病情變化而變換處方,按摩也不例外,每次按摩和按摩過程中,都要根據病情及當時的變化選擇手法。疾病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要么加重,要么好轉,把握病情發展,對施術和提高療效甚為重要。病情變重時,關鍵要施控制手法,使其向可逆性方向發展,好轉后施鞏固手法,使其在鞏固原來效果基礎上,再繼續向好的方面發展。所用的手法必須適合發展的病情,某一種方式或一種手法,不可能適應千變萬化的病情。如腰椎間盤突出癥,初診只有腰痛,施治部位以腰部為主。在治療過程中,又出現下肢傳導痛,需加治療腿的手法。還有單獨腿痛者,也以治腰腿手法為主,做到病變手法變。
4 體會
4.1 \"辨證\"是按摩的綱 按摩不是只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方法,而是在\"整體\"基礎上,\"辨證\"診斷,\"辨證\"施治。在治療某一患者時,辨證要貫穿在其治療的始終。筆者認為:治療的過程就是充滿辨證的過程。從診病到施術、優選手法、效果判定等都離不開辨證的理論。辨證運用得當,療效快,效果好,安全無副作用,患者愿意接受;反之療效慢,效果差,副作用大,患者也不愿意接受治療。
4.2 循經按摩屬中醫按摩范疇 治療機理:醫者的力作用在患者體表經絡上,通過經絡的作用,參與機體能量的平衡,是為患者補能而不耗能。施術時通過補和瀉的手法,不僅能平衡臟腑的機能,調節病變部位的能量,補充整體能耗;還可以將局部多余的能量予以清耗和調運以及改善。循經按摩加速經絡氣血運行,具有祛邪扶正、瀉實補虛的作用,從而能排除體內和細胞內的有害物質。筆者淺論\"辨證\"理論在按摩中的運用,目的是對當前有些對按摩手法使用不當而致患者新的損傷屢見報導。為了保證患者的安全,又要診治疾病,還要有顯著效果,這就需要醫者診斷辨證、優選手法辨證、施術辨證。對一些只耗能不補能的強力手法,而又沒有安全把握,應該慎用,以保障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