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紅十字會醫院 (526060)
關鍵詞 頸椎病 按摩治療 俯臥位
本文采用俯臥位按摩治療頸椎病,其治療方法具有獨特性、創新性、實用性,且起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現將80例完整材料整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臨床觀察80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人,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36~68歲,全部病例均經X線照片檢查,有部分患者在外院作CT檢查確診為頸椎病。其中頸型16例,神經根型36例,交感神經型4例,神經根型合并椎動脈型12例,椎動脈型合并交感神經型4例,三型以上合并者3例。
2 治療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治療前需一張特定按摩床,手法治療分3個步驟。
2.1 按摩床標準:長方型,規格200cm×60cm×65cm,離床頭邊緣15cm處中間有一橢圓小孔,是按人的面型設計的,小孔中心軸下10cm兩則床緣呈\"][\"形內凹,軟床墊,操作時覆蓋治療床單。
2.2 手法操作:
2.2.1 松弛導入法:患者取俯臥于按摩床上,使頸部生理曲線處于正常狀態,自然放松,術者站患者平肩一側,站在左側時用右手拇指面在頸部捏揉、彈撥左側肌肉;站右側時用左手治療右側肌肉,由上而下,每側5~10遍。用滾法在肩背部由上向下操作5~10遍。使用緩和深透的治療手法,給病人一種輕松舒適的感覺。
2.2.2 緩痛平衡法:術者站患者頭側,面對患者足部,雙手同時提拿、按揉雙側肩部、肩胛骨內緣、上角的肌肉。用三部點穴法頸上中下尋找相應的穴位點壓、按揉,頸上部選風池、柱骨、風府;頸中部選百勞、新設、頸夾脊;頸下部選大椎、肩井、大杼。治療時由上至下逐步進行,手法由輕到重,由淺入深,力度要視病人承受力而定,切勿過度或急切用力,每次按壓1~2分鐘。此時患者癥狀已漸趨緩解,再次檢查,有時發現頸肩背部有繩索狀、圓結狀、串珠狀等硬結物體,局部殘存的激痛點、敏感點,用拇指或肘尖(可采取有力度的手法)著重點按、揉壓[3]。手法循序漸進,遵循\"肌療法[2]\"和\"以痛為俞\"的治療原則,以解除肌肉緊張和疼痛,松解粘連組織。施以拿、揉、搓法在兩上肢分別操作3~5遍,點壓曲池、外關、合谷、威靈、精靈等穴位,用抖法操作結束兩上肢的治療。
2.2.3 理筋整復法:取一枕頭并將患者側面部側睡在枕頭上,術者站于側面用手按于頭的側上方,另一手掌按于同側的肩胛崗上,待患者肌肉放松不注意時,兩手同時向下對抗用力,使小關節扭曲而發生響聲。先做一側再做另一側,以糾正小關節錯位[3]。
患者起床取坐位,術者站于患者側后方,一手扶住患者頭頂,另一手拇指放于一側頸肌,其余四指在對側頸肌,五指同時在頸項肌部作揉捏,由上而下操作3~5遍。術者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托下頜使其頭部略呈后仰,兩手同時用力作前后左右旋轉活動頸項,每側2~3遍,在操作過程中適當作頸部上提1~2次,然后作頸部扳法;最后用劈法在肩背部劈打2~3遍結束。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其治療時間為45~60分鐘。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治療3個療程評定療效。臨床痊愈為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效為臨床癥狀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無效為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
3.2 治療結果:臨床觀察80例,痊愈46例,占57.5%;有效29例,占36.25%;無效5例,占6.25%。治愈有效率為93.75%,無效病例為脊髓型1例,合并2型者1例,合并3型以上者3例;5例無效者治療過程中復發或加重;其余隨訪1年半,復發者3例,復發率為4%。
4 典型病例
陳某某,男,56歲,既往經常有落枕史,近1月來出現頸項部不適,右側肩臂部痹痛,手指麻木,持物不穩,尤以伏案工作后加重,影響日常工作而來院就診。檢查右側頸項肌緊張,頸5~7椎旁壓痛、放射痛,并向手臂放射,壓頂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X線片示頸4~7椎骨質增生,頸生理弧度變直,頸4~5、頸5~6椎間隙變窄,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經手法按摩治療5次后,癥狀基本消失,頸部輕微壓痛,繼續治療5次痊愈,囑平時多作頸部康復活動,避免過度疲勞,隨訪1年半未見復發。
5 討論
本法取俯臥位按摩治療頸椎病,經臨床觀察,其療效是肯定的,手法治療分三個步驟進行,第一是以患者俯臥于按摩床上,自然放松,以松弛導入法施以揉捏、滾法在頸肩背部操作治療,達到調理氣血、舒筋通絡的功效,使患者感輕松舒適的感覺,增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第三步以緩痛平衡法弛以提拿、按揉、壓等手法著重在頸肩背部治療,采取激痛點或敏感點\"肌療\"和\"以痛為俞\"的治療,并在第一步手法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緩解疼痛,松弛緊張肌肉,并有效地刺激穴位感受器,通過人體一系列復雜的生理過程,不僅能明顯地提高痛閾,而且使皮層神經元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應也明顯減弱,從而使局部功能活動得到調整,局部各組織之間重建立起新的平衡;第三步以理筋整復法在局部調整勞損的肌肉、關節的紊亂及軟組織粘連、關節錯位等,促使其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
參 考 文 獻
[1]孫連起.上海針灸雜志,1995;(2):74
[2]張雪軍,等.中外獨特按摩技法大全.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33〖ZK)〗
[3]魯林.按摩與導引,1999;(5):43
[4]祭朗.針灸臨床雜志,1995;(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