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蓮花山醫院 (511440)
關鍵詞 肩周炎 手法治療 分筋法
肩關節周圍炎(以下簡稱肩周炎)是臨床骨科的常見病。筆者1996年8月~1999年6月運用經絡點穴法配合解痙分筋手法治療肩周炎52例,收到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52例患者均有肩痛、肩關節活動受限,有41例作了X線攝影檢查排除骨質病變。其中男15例,女37例;年齡42~71歲,平均52.5歲;病程最短20天,最長15個月,平均約4個月。左肩28例,右肩9例,兩肩均發病5例;肩部肌肉萎縮29例,合并頸椎病4例。
2 治療方法
2.1 患者仰臥或坐位,取合谷、曲池、缺盆、天宗等穴點按,每穴約1~3分鐘。手法要柔和深透,以患者肩部及上肢有酸麻脹熱感為度。
2.2 患者仰臥或坐位,醫者用一前臂插入患肩下向外拉,另一手按于肘部外側向內推,以解除關節囊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
2.3 患者坐位,醫者用一手插入患肩下向上提肩,助手握患側手掌作對抗牽引,醫者另一手拇指點壓肩逹穴1~3分鐘后,分筋彈撥肩峰處痛點。再一邊點按少海穴,一邊分筋撥背闊肌、大圓肌及肱二頭肌長頭肌腱。
上述手法做完后,讓患者仍坐位,在肩背部及上肢部反復進行滾法、揉法等手法,在肩關節處施擦法,以透熱為度,再搓上肢,牽引抖肩結束治療。治療后,囑患者做爬墻、劃圈等功能鍛煉。每天1次,每10次為1療程。
3 治療結果
本組患者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經1~3個療程治療,結果為:治愈34例(65.38%),顯效10例(19.13%),有效6例(11.54%),無效2例(3.85%),總有效率96.15%。
4 體會
本病多在肩部軟組織勞損、外傷或受寒后發病,也有人認為在人體內分泌紊亂的更年期[2]或有內分泌疾病可引起本病[3]。肩周炎疼痛的特點是晝輕夜重,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因而解除肩關節的疼痛和恢復肩關節功能是治療肩周炎的兩個關鍵。手法之前點穴鎮痛是提高手法的適用性和療效的關鍵。通過點壓穴位、疏筋按摩起到疏通氣血、鎮痛活絡的作用。再配合肩部局部按摩與解痙分筋手法,直接剝離粘連,解除肩關節囊的攣縮,促進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使局部滲液和出血得到吸收,更有利于無菌炎性粘連和滲出的恢復和好轉,從而加速肩部萎縮的肌肉與肩關節活動功能的康復。伴有頸椎病的患者多易引起頸部、肩背部肌肉痙攣或平衡失調而致的頸、肩背部疼痛,加劇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又由于頸4~6椎小關節錯位或骨質增生,使頸神經受壓刺激和牽拉而引起肩痛明顯,可考慮用正骨手法糾正椎小關節錯位,使疼痛迅速緩解。
參 考 文 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林志義.針藥功同治一體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頸腰痛雜志,1998;20(1):57
[3]林志陽,黃萍云.內分泌疾病與肩周炎.頸腰痛雜志,1998;19(2):143〖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