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高唐縣中醫院推拿科 (252800)[DZ)]
關鍵詞 恥骨聯合分離癥,產后 手法治療
產后恥現骨聯合分離癥是以婦女在分娩后出現恥骨聯合疼痛、步履及上樓困難為主要特征的病癥。其臨床發病率不高,但國內外長期以來對本病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我科自1991年來立項研究\"手法治療產后恥骨聯合分離癥\",成果滿意,在此愿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1 解剖生理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構成,兩側髖骨在前正中線由恥骨聯合相連結,兩側髖骨在后面有耳狀關節面與骶骨的兩側關節面相連結,構成骶髂關節。恥骨聯合位于髖骨的恥骨聯合面之間,借恥骨間纖維軟骨板相連,而且有堅強的韌帶保護,一般其承受張力可達230kg。因此單純外力作用于此時都不易發生恥骨聯合分離,但在婦女懷孕期間,尤其在即將分娩前,由于內分泌的影響,使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軟骨的韌帶變松軟,在分娩時恥骨聯合及兩側骶髂關節均出現輕度分離,使骨盆暫時擴大,有利于胎兒的娩出,分娩后可自然恢復正常。
2 發病機理
一般情況下,分娩后骶髂關節、恥骨聯合面即逐漸恢復正常位置,但若產婦激素分泌過多,使韌帶過于松弛,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產時用力不當,姿勢不正確或產后受寒等因素造成產后骨盆收縮力平衡失調,影響恥骨聯合正常恢復,則引起本病。因骶髂關節的關節面粗糙,當發生恥骨聯合分離癥時,往往骶髂關節也發生微細錯位,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3 診斷
婦女在分娩后出現恥骨聯合處疼痛,一側下肢不能負重,患肢外展及跨步困難,并伴有腰骶部疼痛,平臥困難。查體可見恥骨聯合處壓痛明顯,兩側髂后上棘不等高。
X線檢查:骨盆平片一般無明顯變化,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4 治療
4.1 放松局部肌肉:患者俯臥,醫者站于患側。在骶髂及腰臀部用滾法治療,配合按揉八逷、環跳、大腸俞、關元等穴,以及下肢用后伸扳法。手法宜輕柔。
4.2 整復骶髂關節錯位(斜扳法)向前錯位者,令患者健側臥位,健側下肢伸直,患側屈髖屈膝。醫者立于前面,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向后固定其軀體,另一手按住患側髖部,向前推動至最大限度,使扭轉的作用力集中在骶髂部,然后兩手同時對稱用力斜扳。
向后錯位者,令患者健側臥位。健側下肢伸直,患肢屈膝90°,醫者立于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后拉至最大限度,然后兩手作相反方向推拉。
在整復時,常可聽到關節復位的彈響聲。
4.3 整復恥骨聯合分離(歸擠拍打法):患者端坐位,醫者立于一側。一助手扶住患者背后,另一助手握住患者兩踝上,使患者屈膝屈髖,兩大腿外展。醫者用髖部一側抵住患者髖部一側,右手抱住對側髖部,左手握住患者右腕,令患者自己用左手按住恥骨聯合部,整復時醫者用力抱擠骨盆,同時拿患者右手向左手拍擊,且令另一助手同時將患者雙下肢牽伸,并使雙下肢內旋牽直,便可獲得復位。
5 體會
本病治療的關鍵手法是整復,特別是歸擠拍打法,使擠按、內旋向中心的力、拍打向后的力與向下的牽引力,3個力量的巧妙配合,既可使分離歸合,又能矯正前、后、上、下的錯位,還照顧到骶髂關節的輕度錯縫。但在操作時,必須患者、醫者、助手配合默契,一氣呵成。
本病經上述手法治療后癥狀可立即緩解。但因局部關節囊及韌帶均有損傷,稍一扭轉,易再復發,故治療成功后應屈膝屈髖臥床休息兩周,并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