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中醫藥大學推拿教研室 (610075)
關鍵詞 針刺 推拿 相關性 區別
針刺與推拿都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常用的外治療法。二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如均以經絡、腧穴為重要基本理論,其作用原理都為由外及內、由局部到全身(趨勢),即給予體表一定部位如經絡或腧穴以刺激,通過改善局部的氣血狀態,進而影響全身的氣血、陰陽及臟腑功能活動,達到防治疾病與強身健體的目的。歷史上它們的起源與發展也有淵源,如《靈樞》之九針既包括常用針具,亦有按摩器械[1]。考查現時臨床,其適應癥也差不多。因此,目前普遍對這兩種治法的特異性認識不足,不利于學科的發展和臨床療效的提高。筆者在長期臨床與教學中,注意并探討了這一問題,發現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
1 治療工具不同 針刺治病用各種針具刺入皮膚,有小創傷和小痛苦,長期應用,易使患者出現恐懼感,同時也少有人愿意直接通過針刺來保健或抗衰老。而推拿醫學的最大特點是手操作[2],整個推拿過程都可以在無痛苦的前提下進行,因此,在需要長期堅持治療和消除疲勞、養身保健等方面,推拿就存在明顯的優勢。
2 操作方式不同 圖1是針刺與推拿的具體操作情況。兩者比較,針刺作用部位小(點)而深,推拿大(面)而淺。一旦進針完成后,針刺就相對固定,靠行針來強刺激。而推拿可隨時從一點移向另一點或在其作用面上變換手法,或任意地上下、左右、表里配穴(當然是根據辨證論治原則),當\"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時,推拿所達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是針刺或其它治法不可比擬的!
3 感傳不同 針刺的最大特點是感到強烈,且沿著一定的路徑,如經絡或神經等傳導。如針刺合谷,既可沿食指橈側放射至指端,也可向上傳導至下齒;針關元則以針感向下至前陰為佳。而推拿對穴位的刺激,一般感應較針刺弱而模糊,傳導則多向四周擴散。如圖2所示。
4 功能特點有別 推拿的功能特點在于用手整復各種錯位[1],如肌肉、筋脈、關節、椎間盤、臟腑等的異位或錯縫。同時具有明顯的局部治療優勢,能直接激蕩氣血[1],因而對許多禁針或用針不便或針刺十分痛苦的部位,如眶周、眼球、耳竅、血管、十宣、四縫、涌泉、勞宮、會陰、前后陰,以及胸背心肺投影區和其它內臟投影區等的外治就更顯得無所拘束、得心應手。而針刺由于感應強烈,傳導明顯,易及內臟,故其功能特點可能長于疏通經絡、調節氣血。
綜上所述,針刺與推拿客觀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二者在臨床各有所長。若患者部位(疼痛)深在,以經脈痹阻、感應遲鈍、神經損傷,或以臟腑氣血功能失調為特點,多選用針刺。如臨床針八逷、環跳治下肢痹痛;取頭皮、頭維、啞門、風府醒腦開竅治中風;取翳風、風池、人中或面部透刺治面癱;針內關、足三里、厥陰俞治心腹胃痛;刺三陰交、陰陵泉利尿通淋等。若部位表淺而面積較大,病變組織觸之確鑿,或存在異位,或需要立即改善局部氣血狀態,或欲運動關節等,則以選擇推拿為佳。如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肱二頭肌長腱滑脫、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腰背筋膜炎、肩周炎的功能障礙期、胃腸蠕動紊亂所致之便秘、泄瀉、腹脹、胃下垂,以及活動中風患者的肢體,直接按摩面癱患者癱瘓的肌肉等。對二者若能正確認識與選用,或恰當的結合,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將產生積極意義,應引起重視。
參 考 資 料
[1]廖品東.論推拿醫學的學術特點.按摩與導引,1998;(3)
[2]俞大方.推拿學.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