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醫院推拿理療科 (255204)
關鍵詞 面神經炎 綜合治療
面神經炎,亦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俗稱\"吊線風\",筆者自1986年~2000年用中西醫結合治療520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520例均為門診病例,其中男282例,女238例;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68歲,其中2個月至13歲83例,14歲以上437例;病程最短2天,最長6個月。
2 治療方法
2.1 外敷(牽正膏)法
2.1.1 牽正膏藥物組成:巴豆仁,蓖麻子仁,冰片。將上3味藥用藥碾或石缽搗為膏狀,用時取適量藥作成直徑1~1.5cm、厚約8cm大小的圓餅,貼于患側穴位。
2.1.2 用法:將藥膏貼于患側太陽、頭維、下關、頰車、翳風,用止痛膏或膠布固定,待4~72小時取下,7天換藥1次,嬰幼兒、兒童一般貼4~8小時,少年及成年人貼8~72小時。外敷藥4至72小時取下后,局部出現紅色小丘疹或小水泡,不需處理,3~4天可自行消退,7天左右皮損恢復正常,未見感染出現。
2.2 內服藥 強的松每日3次,每次5mg;維生素B1每日3次,每次20mg;地巴唑每日3次,每次10mg,兒童酌減用量,而且不用地巴唑。
3 治療結果
在經受治療的520例病人中,痊愈848例,占93%;減輕31例,占6%;無效5例,占1%。總有效率達到99%。
4 病例介紹
趙某,男,5歲,1989年10月16日就診。7天前面部出現不對稱,在當地衛生室針灸治療3天,因懼怕針灸而來診。查左眼裂變寬,口角下移且有口水從左嘴角流出,診為\"左面神經炎\"。口服強的松2.5mg,每日3次,維生素B110mg,每日3次;外用牽正膏貼取左側下關、太陽、頰車、翳風4穴,囑其母6小時后將膏藥去掉,7天后復查,患者面部對稱,唯用藥部皮膚微紅,病已痊愈。囑其母每日給患兒口服1次藥,用量同前連服7天,以鞏固療效。
5 小結
祖國醫學認為,該病多因風寒外襲、寒凝經脈,或七情內傷氣機不暢所致。寒凝經脈,則氣血不通;風入經絡,則筋脈拘急;七情內傷,則五臟失調,氣機紊亂,邪乘虛入,積而不散,瘀阻經脈,發為\"口痹\"。巴豆味辛大熱,攻逐寒積,通導瘀滯,溫經散寒,祛風逐濕;冰片辛香,走串開竅;蓖麻子甘平,消腫通滯。3藥合用,共奏通絡祛邪之效。邪去絡通,其癥自愈。臨床上倘遇到因慢性腮腺炎、耳部感染、下頜關節炎等引起的面神經麻痹,應對癥處理,以免影響療效。在應用牽正膏時,一定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因巴豆是大毒之品,如果誤入口中可引起中毒。此法只適用于周圍性面神經炎,對中樞性面癱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