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按摩醫院 (232007)
關鍵詞 脊椎關節紊亂 按摩治療 透刺治療 拔罐治療 整脊治療
臨床上常見頸椎、胸椎、腰椎小關節同時紊亂,癥狀常見頭暈、偏頭疼、指麻、頸部僵硬、胸悶、背酸脹痛、噯氣、腰部脹痛、不得后伸等一系列癥狀。病人常說自己得了半身不遂,通過一系列治療中西藥、針灸、按摩、電療,只是當時癥狀略有緩解,過后恢復常態。給病人造成精神上和經濟上的影響。本人自1995年以來,采用四步手法治療頸椎、胸椎、腰椎關節紊亂85例,均收到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5例,女性55例,男性30例;病程最短者7天,最長者28年;年齡20歲~30歲25例,31歲~40歲45例,41歲~50歲12例,51歲以上3例。
2 治療方法
2.1 放松手法 患者俯臥位,醫者先在頸部作揉、捏、拿等手法約5分鐘,然后在背、腰部用朱氏飛滾法放松脊椎兩側骶棘肌,其次再用雙拇指推法(俗稱蝴蝶雙飛)從風池穴到腰骶部來回3遍,隨后用八字點按法(本人自創手法)將整體脊椎逐個點按。
2.2 整脊手法
2.2.1 頸椎拔伸復位法:病人仰臥位,囑病人兩手抓住床邊,醫者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一手扶其下額部,緩緩拔伸,此時可聽到\"喀噔\"一聲,表示錯位關節已復位,也可運用頸椎旋轉復位手法。
2.2.2 扣胸復位法:患者仰臥位,雙臂交叉抱放在胸部,醫者一手扶在病人肩部(站哪側扶哪側)、一手握拳扣放在患者棘突上,用腋、胸部壓在患者雙手臂上,囑其吸氣,出氣時,用力下壓,邊壓邊移(醫者手在患者胸椎、脊椎自上而下的運行),此時可聽一聲或數聲彈響聲,表示復位已成,也可采用分筋錯骨法復位。
2.2.3 側位腰椎復位法:患者側臥位,醫者面對病人站立,一手拇指頂放在偏歪腰脊椎上,并用其肘部按放在病人肩前,一肘關節壓放在患者髖部,作相反方向的緩緩用力扳動,使腰部被動扭轉,頂推棘突的拇指同時協調用力,此時可聽到\"喀\"的一聲或有拇指下棘突跳動感,表示復位已成,也可采用腰椎旋轉復位法。
2.3 透刺法 醫者用左手將患者肌肉痙攣條索處捏起,右手持一根0.40×100mm針灸針,以15°角進針,沿皮透刺,從上至下進行強刺激法,速出,勿按針孔。
2.4 貫脊拔罐法 醫者運用閃火法,將若干個玻璃火罐叩放在患者脊椎上由上而下,約5分鐘左右起罐。
3 療效結果
本組病例經上述手法1次治愈者11人,5次治愈者37人,10次治愈者23人,15次治愈者9人,20次治愈者5人。一般10日為1個療程,1~2個療程即可治愈,最好在愈后繼續按摩1~2個療程,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4 體會
引起頸、胸、腰椎后關節紊亂的原因為各種急、慢性損傷而造成椎間盤、韌帶、后關節囊不同程度的損傷,使脊椎穩定性下降;也能因受寒,使其肌肉痙攣和小血管收縮,影響了血液循環,影響了椎體關節的營養,使后關節囊受到了牽扯,導致椎體紊亂。
臨床上首行要松解肌肉痙攣,解除各椎體關節之間的粘連為主,其次再施行整脊手法治療各椎體關節的紊亂;對易復發者,一定要行修復肌腱韌帶手法,以輕柔深透為主,切勿以剛強兇猛手法,此手法易開人關節、走人元氣、傷人血脈;總之,臨床治療一定要做到局部與整體內外相通,點線面結合,辨證施治,這樣才能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為了提高近期療效和遠期效果,本人采用按摩、透刺、貫脊拔罐、整脊四步手法治療;按摩能疏經活絡,溝通內外,調和營衛,修復肌腱韌帶;透刺可消除痙攣,調節神經,扶正祛邪;貫脊拔罐法可活血化瘀,解肌散寒,振奮陽氣,起到糾正椎體關節的不穩,解除粘連,疏通督脈之氣,調整五臟六腑之功能。四步同治,則能使陰陽平衡,腑腑俱安,氣有所屬,血有所歸,這樣才能取得近期和遠期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