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中醫院 (321017)[DZ)]
關鍵詞 手法 脊柱調整 方法
隨著對脊柱功能及脊柱相關疾病認識的加深,對脊柱調整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采用定位準確、操作簡單、安全的操作方法,以確保治療效果。為此,將目前臨床應用的各種手法略作介紹。
1 斜扳法
斜扳法通常為教科書介紹之手法[1],即在脊柱旋轉至極限時施以\"寸勁\"之力挫動而完成的。依據操作部位可分為:頸椎斜扳法和腰椎斜扳法。頸椎斜扳施力于后枕及下頜骨;腰椎斜扳則在側臥操作,施力于同側的肩與臀部。此方法易學,但在操作時定位困難,尤其是病變節段因骨關節錯位使附著韌帶產生緊張性保護而不易糾正,轉動的常是相鄰的正常關節。
2 斜扳法改良
斜扳法改良即在斜扳的基礎上適當調整用力的角度、方向以及體位、輔助外力應用等,以提高定位的效果。在脊柱各段所用手法有所不同。
2.1 頸段手法 主要是角度調整斜扳法。此方法有兩種觀點[2],陳忠良認為頭前屈位操作較安全;羅志瑜認為頭后伸位較安全。各自以頭前屈或后伸角度來控制調整的節段,其共同點均以在0°~5°角為上頸段,5°~10°角為中頸段,10°~15°角為下頸段。不同點在于設定椎骨運動軸心的差異,前者以椎體軸心為運動軸;后者則以健側關節突間關節為運動軸。
2.2 腰段手法 從斜扳法改良的手法有成角斜扳法、加載斜扳法、調控斜扳法等。
2.2.1 成角斜扳法:李祖炳[3]認為在側臥位情況下,利用調整軀干軸線與雙下肢骨盆軸線的角度,使病變節段脊柱上下節間間隙增寬以利于整動;同時,兩軸線交會于病變節段,使斜扳時產生的剪應力聚集于病變節段,從而起定位調整作用。
2.2.2 加載斜扳法:較多學者[4~6]認為在病變節段棘突上采用應力加載方式以提高斜扳時的定位程度。其操作方式是在通常斜扳基礎上利用助手或術者自己的拇指或食指采用推按或勾拉棘突方式加載于病變節段,使其在操作過程中該節段所受剪應力明顯高于相鄰節段。
2.2.3 調控斜扳法:這是筆者在臨床操作中體會到的一種手法。即在斜扳法基礎上,通過控制肩部后旋與髖部前旋角度的分配,以及在旋轉極限時,主發力在臀部,或肩部,或兩部位均等發力的選擇,有助于提高定位情況。
3 定位旋轉法[2、7]
定位旋轉法是以馮天有為代表的脊柱調整手法。該手法可用于除雙枕關節與骶髂關節以外的所有節段。操作時一般采取坐位,先以一手拇指固定在病變節段下一椎棘突的健側,另一手扶持頭或健側肩部作為杠桿中的自由端。然后令患者前屈至病變節段參與活動時,利用長杠桿旋轉法使剪應力抵達病變節段并聚集于此達到定位調整的作用。當然,在臨床操作時也有采取仰臥位雙屈膝屈髖情況下以此方法調整下腰段脊柱。
4 美國按脊療法[8、9]
美國按脊療法又稱為神經整脊療法,是一種直接用力于病變脊椎的調整方法。它將病變椎的椎體軸心設定為運動軸,把力作用于該椎的橫突上,使其產生逆錯位方向轉動而達到治療目的。如在頸段,先令頭轉向棘偏歪側,然后在偏歪對側的橫突上用拇指施力擠壓;在胸腰段,則以雙手掌根的腕骨凸起部同時按壓在病變椎的兩側橫突上,然后壓在棘突偏歪對側橫突上的手作主發力加力按壓。
5 短杠桿調衡療法[2]
短杠桿調衡療法是以沈國權為代表于近年提出的一種脊柱調整手法,其特點是運動范圍小,用力相對集中,定位準確性較高,操作安全等。操作方法是以病變節段相鄰兩椎體的橫突為其著力點,利用橫突的長度為其運動杠桿,運動順應后關節突、關節面的走勢,使產生的剪應力直接作用于病變關節。
6 特殊關節調整手法
特殊關節指的是脊柱的上、下端關節,即環枕關節和骶髂關節,其關節結構完全不同于其它節段間的關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為此調整手法也有特殊性。對于環枕關節,按脊療法與短杠桿調衡療法可操作,另外還可采用端提鈍挫法,苘亞博[10]則采用側向擠壓法。對于骶髂關節,苘亞博利用腰椎側臥斜扳法的變異,即以掌根施力于髂骨,用力方向向前外上來調整,并通過在髂骨上的著力點改變調整骶髂關節的不同錯位方式;以及骶髂關節常用方法的演變[11],如床邊試驗、4字試驗、骨盆分離擠壓試驗、單髖后伸試驗、屈膝屈髖試驗等。
7 其他手法
其他手法指的是無廣泛適用性的,針對某一節段使用的經驗手法,根據其操作部位分類略作介紹。
7.1 頸段手法 筆者在臨床中體會到坐位或臥位側扳法主要用于頸胸交接段的調整。陳忠良[2]認為在頸椎有椎體滑移存在時,可在胸4、5棘突上采用斜向前下方的力按壓,以利用杠桿撬撥原理可糾正滑移。苘亞博[10]則提出側向擠壓法,即在仰臥位情況下頭轉向患側,并頭呈側傾狀態,在頜枕部施加側向擠壓力以調整頸椎,其定位控制是通過側傾角度的調節和側向擠壓力方向的把握來達到的。
7.2 胸段手法 由于胸椎與肋骨、胸骨相互連接成胸廓,其活動度較小,所以該節段錯位的調整手法以按壓為主[12],或在按壓基礎上的演變,如后伸扳法,頸椎扳肩法,擴胸膝頂對抗法,抱胸膝頂對抗法,以及李衛華[13]提出的抱體加壓法等。
7.3 腰段手法 有背法、牽抖法、按壓法等。對于按壓法,范炳華[14]認為按壓用力的方向對治療效果有影響;黃真[15]則在學習使用澳式療法治療下腰痛時發現節律性按壓可提高治療效果。陳榮振[16]則提出腰椎定點旋轉法,即在患者俯臥位情況下,術者在患側,以一膝固定患側髖部,同側手拇指抵在病變節段,另一手扳提患者健側下肢后旋;同時,助手扳提患側肩部后旋的調整方法。胡進江[17]介紹的定向正骨法,即依據脊椎錯位的方向是旋轉還是側凸,使患者患側臥位,并患側下肢屈曲,健側下肢伸直,輔以健側下肢在維持12kg牽引力下,采用拇指或食指勾頂偏歪棘突或按壓橫突的方法。對于假性腰椎滑脫的患者,陳忠良[2]采用雙屈膝曲髖并臀部墊枕情況下實施按壓法以糾正滑脫。
8 小結
上述各種調整手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優缺點,以及各人對某種手法掌握的程度不同,在臨床中可甄別選用。當然,相信隨著對脊柱生物力學研究的深入,會有定位更準、操作簡單省力、安全性更好的脊柱調整的手法為我們發現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俞大方.推拿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2] 沈國權,陳忠良,羅志瑜,龔利.等.授課所述.第33屆脊柱調衡療法專修班(上海):中國整脊研究會舉辦
[3] 李祖炳,嚴東平.兩種側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比較.中醫正骨,1999;11(3):15.
[4] 潘德金,趙貴斌.腰椎定點旋扳法的臨床應用與觀察.頸腰痛雜志,1997;(2):93.
[5] 郎伯旭.定點斜扳法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臨床療效觀察.按摩與導引,1997;(4):8.
[6] 馬日海.糾正胸8~10椎關節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