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蘇北人民醫院 (225001)
關鍵詞 推拿學 模糊觀 相關性 研究
古老的推拿術,今天象爛漫的山花開遍祖國各地。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光大,只有在自我完善中才能生存。隨著新技術、高科技的發展,推拿學科同其它中醫各科一樣,面臨一場科技革命的嚴峻挑戰。
推拿學科內涵豐富,對臨床的內、外、兒、婦科等病種均有較多聯系。中醫之診斷在某種意義上說又較特別,不同于現代醫學(本文對此從略),對診斷后的處理更多以\"經驗\"為治則。推拿醫者的理、法、方、術,完全取決于醫者雙手(或補借一些器械),不容置疑,我們的前輩在推拿手法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可曰:\"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但對這些寶貴的財富,很難以文字來表達。就目前而言,我們以此學科的傳授仍然沿用\"師傳\"加\"悟道\"之途徑(書本上的描述,不可能將某些特定手法以文字形式完美的表達,一定程度上存在\"會意\")。正如我們在工作中常遇到的一個老師帶出來的十個學生,而在手法上都不盡相同。這與每個操作者在臨床上所處理的病種、患者不同,而\"悟道\"的體會必然有所區別,所以在手法技巧、力度、頻率的選擇上,均會有較大差別。60年代美國學者控制理論家L.A.Zeden創立了模糊數學,這為我們透過模糊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提供了理論方法。中醫推拿手法中模糊現象的存在,必然和其有密切的相關性。如何以模糊語言來描述這些模糊現象,目前,我們還是空白。推拿手法之頻率、力的大小是客觀存在的,但醫者的對象、存在的病種、體型肥瘦、耐受的敏感等差別,諸多因素,不無關系到\"手法\"的使用。
如\"點穴\"法,該手法在臨床中甚為廣用。點穴的神奇效應,取決于\"穴位的準確\"、\"力度\"的大小。應該說,穴位是相對固定的,但\"力\"則差異較大。我們知道,在一個平面的點上(穴位)。垂直作用力加\"點\"的接觸面,而產生\"力\"的效應(即指針法得氣)。而垂直作力越大,接觸面越小,即穴位的應力(穴位的反應)越大。所以在臨床上分為垂直點法、側點法、肘點法等。上述僅從\"力\"的運用技巧來確立手法,那么,我們如何在這方面以文字的形式來積累、傳授、交流、提高推拿手中之\"力度\"的標準,這是推拿學科上升飛躍之障礙。我們若能利用數學語言來描述這些模糊現象,并以現代技術獲取有關生物力學,血液流動力學及物理熱源的效應,對各類手法之效應選擇到最佳狀態,使模糊信息進行所謂模糊識別,并參照經驗進行校正。即模糊調節與控制,形成其模糊學模型,那么標準化、定量化(力的標準)的問題就能較好的解決。
據悉國內某院校試制的手法跟蹤儀,對手法的造型、分類進行科學鑒別。若我們能利用當代電子科學,有機地結合到推拿學科中,那么,中醫推拿手法\"力\"的標準化問題,就能尋求的數據測定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