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追根溯源——戰后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和演變1945-1950再版序言

2001-04-29 00:00:00■資中筠
百年潮 2001年5期

這本書開始于80年代初,成于80年代中,初版于1987年,從完成之時算起,距今已有15年。著手寫此書之初,還是乘我國學術界開放的風氣之先。當時利用大批最新解密的美國檔案系統地探索美國對華政策的種種考慮,對我國學者來說尚屬初創。同時就建交不久的中美關系中的一些問題,特別是臺灣問題,追根溯源,對開啟國人對美國決策的了解有重要的意義。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的《中美關系史叢書》的第一本專著。當時印數很少,出版不久,出版社就無存貨,作者經常收到詢問何處可以購得的來信,愛莫能助。自那時以來,我國中美關系史領域的研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新人輩出,成果累累,本書所涉及的問題和材料也早已不新鮮,作者自己的認識也有所發展,注意力和興趣已經旁騖,對于這本舊作不可能再作重大補充。今蒙出版社不棄,認為值得再版,經過認真考慮,確實感到經過修訂重印此書對今天的讀者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并非是敝帚自珍。

(一)

首先,本書所涉及的是一段歷史,不會隨時事變化而變化。把戰后關鍵的5年作為一個整體,對其中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作了盡可能詳盡的追蹤分析,是本書的特點,不同于一些分專題的著述。對于一些史家有爭論的問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結論。近年來關于冷戰時期的大國關系出現了許多新解密的檔案,但是這些并不能改變作者對有關的重大史實的基本闡釋,因為本書的主題是美國對華政策,而新發現的材料多屬于蘇聯方面的,影響不大。對個別有關問題有新的啟發,下面將專門談到。

第二,盡管是歷史,卻與現實有緊密聯系,不但15年前,而且當前的中美關系中的主要問題,以及決定美國政策的諸多因素和思維模式,仍然可以追溯到那個時候。所以在這次再版時加了一個書名:《追根溯源》。雖然經過半個世紀的風云變化,美國的政策思想卻有驚人的延續性。以下舉幾個方面作一比較:

1、自以為無所不能和要以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強烈欲望。這是貫穿于美國外交思想始終的主線,是意識形態和戰略利益的高度結合,外加強大的物質基礎和對自己力量的自信,造成了美國“以天下為己任”,肆無忌憚地干涉別國內政的對外行為特點。當初卷入中國內戰,今天在臺灣、人權等問題上與中國的摩擦都出此根源。

2、充滿悖論的政策目標。二戰結束前后中國最大的現實是國共之爭有可能發展成內戰。美國政策的目標是要避免中國內戰,促進兩黨和談,同時又要盡一切力量維持國民黨的統治,而國民黨的目標是武力滅共,美國正是其借助力量。美國的政策一開始就處于不可解決的悖論之中,結果在貌似公允之中一步步偏袒國民黨,從避戰到助戰到深深陷入,不能自拔。今天,在新的形勢下,國共已經易位。中美之間最棘手的問題是臺灣問題,美國的政策是所謂“三根支柱”:1)承認一個中國;2)臺灣問題由兩岸中國人自己解決,美國只關心必須和平解決;3)鼓勵兩岸接觸談判。與此同時,不斷售臺先進武器,以各種方式“關切”臺灣的安全。而臺灣當局則是拒絕和談、分離和獨立傾向日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政策仍是處于自相矛盾之中。而當前世界形勢、中國形勢以及中美關系的影響卻已今非昔比,美國走鋼絲的政策的危險性也與那時不可同日而語。

3、對華政策受國內政治斗爭的牽制。當時,在美國政府中不乏有現實感的明智之士,基于知己知彼,亦即對中國的現實和對美國能力的限度的實際了解,主張從中國內戰中脫身,但是受到國內黨派斗爭的影響,致使理性的選擇受到牽制,造成決策總是落后于現實,而行動又落后于決策,步步陷入被動,錯過時機。從尼克松訪華以來,美國對華政策達成了兩黨一致的基礎,使兩國關系得以比較正常地發展。但是自1989年之后對華政策又成為黨派斗爭的一個題目。當初,國會攻擊國務院,在野黨攻擊執政黨,都是以援蔣反共不力為說辭,以至掀起了著名的“誰失去了中國”之爭。今天,又是國會攻行政當局,在野黨攻執政黨,題目還是援臺反華(共)不力,盡管具體問題有所不同。這種國會內外的力量牽制著理性的、現實的意見,把本來已經矛盾百出的政策推向更加偏執和危險的境地,究其根源還是同樣的意識形態加狂妄自大,與半個世紀前如出一轍。甚至在策略上手法也雷同:主要是“一攬子交易”。1948年關于“援華法”是否包括軍事援助,行政當局與國會親蔣派有不同意見,于是后者就采取把他們要的法案附屬于政府必欲通過的“援歐法”的策略。今天許多反華決議案也采取同樣的手法,常常附加于對政府非常重要的總預算之類的法案,盡管本來是與之毫不相干的問題。

4、以爭取中國人好感始,以激發中國人反美終。從美國的長遠利益出發,美國對華一貫的長遠目標是爭取廣大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精英的好感,以美國的自由民主思想影響中國的發展方向。本來,一百年來,民主的訴求是中國人民爭取國家繁榮富強的題中之義,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應該不矛盾。但是美國的強加于人的做法客觀上取得相反的效果。從本書的詳細論述中可以看出,從1946年初馬歇爾使華到1948年底美國軍事顧問團撤離,美國在二戰中作為盟國所贏得的中國人民的好感,以及美國作為民主國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吸引力,在三年中逐步喪失殆盡。在當時的條件下,美國在爭奪中國民心中顯然敗于蘇聯。1949年《白皮書》發表后,進一步促使中國民主人士支持政府“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這里面固然有大勢所逼的成分,但是美國對華政策正是造成這種大勢的一部分。

這種情況在中美建交之后又在新的形勢下出現。80年代后情況曲折復雜一些,但是還是依稀可以看到中國知識界,特別是青年一代,對美國從向往到失望到反感的軌跡。美國自以為保衛人權,推進民主自由的做法相反引發了中國至少一部分人中以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為口號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本世紀以來,美國與中國的關系中就有這樣一種怪圈:由于美國政策的影響,常使中華民族的兩大根本訴求-民族獨立與民主改革-不能并行發展,而往往是前者壓倒后者。至少有三次突出的例子:第一次大戰后由于美國在山東問題上的態度,使中國原來向往美國民主、崇敬威爾遜總統的先進知識分子幻滅,轉而以俄為師;本書所涉及的四十年代后期又是一次,而且影響深遠;從80年代到現在可以算第三次,似乎在新的形勢下又在以某種方式重復這一怪圈。當然,中國人走什么道路,及其成敗、教訓,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外來影響也不止美國一家。這里只就本書的主題探討美國對華政策的內在矛盾,以當前與歷史作一番比較,確實耐人尋味。

(二)

關于這段歷史的各個方面,中外著述甚豐,在事實認定上基本上大同小異,而得出的結論有所不同。今略舉幾點作者與當時流行的看法不同之處(現在有些看法已不新鮮,但仍有爭議):

1、美國戰后對華政策與它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關,但是其形成有多種復雜因素,不能簡單概括為處思積慮要把中國變為美國的半殖民地。本書卷頭引的恩格斯的合力說是貫穿全書的方法論,說明存在多種力量把美國政策拉向不同的方向,最后的結果是這些因素的合力所造成。

2、到本書初版時為止,中國大陸發表的關于美國戰后對華意圖的著述,率多認定美國從二戰結束后就決定助蔣打內戰,馬歇爾調停不過是為蔣贏得喘息時間的計謀。作者論證:美國開始出于對世界局勢的估計和自身利益的考慮,的確想避免中國打內戰,而且做過努力,馬歇爾調停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在內戰爆發初期,美國也曾想避免卷入。它的助蔣打內戰是隨著國際冷戰和國內反共加劇逐步陷入,逐步升級的。這也是它本身政策自相矛盾的結果。

3、蔣介石對美國固然依賴很深,但是他在利用美國各種政治力量為自己的目標服務方面有相當的主動性,不能簡單把蔣視為美國的附庸。他與美國利益有共同之處,也有矛盾。美國固然干涉中國內政,而蔣在利用美國的制度和內部矛盾方面也相當高明,并且得到一定的勝利,證據就是杜魯門政府設想了許多替代他的方案,最終仍回到以他為援助對象,而為美國所看中的人結局都不妙。在臺灣問題上,蔣與美國斗法的遺產是延長了臺灣事實上的分離,卻又維護了“一個中國”的理念和中國文化在臺島的延續。現在可以看得更清楚,在這點上,蔣與目前以李登輝為代表的臺灣執政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本書專有一章介紹國民黨對美進行游說活動的情況。這種游說活動幾十年來從未間斷,而且得心應手,是臺灣“外交”的一大特點。今天李登輝(以及其他政客)在處理對美關系的策略手法上同蔣介石有許多相似之處:一方面全賴美國的“雙軌”政策才能維持目前局面,必須看美國臉色行事,另一方面又不斷伺機突破某些美國的政策界限,而迫使美國不得不進一步偏向他。所不同者,他們的處境比蔣有利,而且這一代人都是在美國受教育,更熟諳美國政治,善于與美國人交往,在拉攏美國輿論方面比蔣更成功。

4、關于美國決策集團內部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美國學者大多強調杜魯門、艾奇遜等人援蔣消極這一面,似乎若不是國會和援蔣游說集團的掣肘,美國政府就有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之后承認新中國。中國方面的傳統看法是美帝國主義本性難移,統治集團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一丘之貉(當然,自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簡單化的說法已不占統治地位)。本書作者分析了當時影響決策的四種力量和思潮,并提出“上限”和“下限”說:艾奇遜等國務院派和國會親蔣派有共同的政策界限,上限以美國不直接出兵與中共作戰為度,下限以反共為基點。在這兩條線之間,其分歧和爭論在于知己和知彼兩個方面,即對美國力量的限度的估計和對中國革命的形勢、國共雙方的認識,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中共與蘇聯的關系的看法。這一爭論實際上沒有結果,卻開啟了美國對華政策的一種獨特的、不幸的模式,搖擺于意識形態和現實考慮之間,一直延續到現在。

5、關于“機會是何時失去的?”(指美國和中共避免敵對關系)這個問題,許多人認為是朝鮮戰爭,本書作者認為是馬歇爾調停失敗之時,而不是更晚。朝鮮戰爭加劇了關系的惡化,延遲了以后可能的和解,但不是造成敵對的根本原因。這點可能作者與中外許多學者看法都有所不同,在最后一章“結論”中有詳細闡述。

(三)

再版對初版的修訂大部分是刪節。一則為了使行文更精練可讀些,更主要是考慮到國人對美國的了解今非昔比,當時有必要說明的背景知識,對今天的多數讀者已屬多余。另外一些改動是修辭上的,著眼于進一步擺脫舊的教條的影響,使之更客觀、科學和學術性。關于實質內容,除有些地方根據現在的認識在分寸上作一些小的變動外,有兩處比較重要的值得在這里提出:

一是1949年6月,司徒雷登要求訪北平未果一案。在本書出版后,作者又見到了當事人之一黃華所寫關于此事的回憶,并有機會就一些問題當面與黃老核對材料。發現這個問題當時中方的理解與美方檔案中所反映的情況有很大的出入。最主要是此議最初出自何方的問題。中方認為是美國政府,至少是國務院的試探,后來美方又翻悔了;而美方的檔案顯示,美國政府從無此意,是司徒先斬后奏被否決的,而司徒的報告的口氣則是司徒的秘書傅涇波“隨便”提到,得到中方熱心響應。由于此事從中穿梭的關鍵人物傅涇波已經逝世,有些疑點只能保留。作者在書中作了自己的分析。這一部分情況在第七章第三節及有關的注釋中有詳細補充。

順便說明,本書為司徒雷登大使專設一章,是因為這位大使確實有他獨特之處。在當時與他打交道的中國方面,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把他的意見等同于美國政府的意見,這是很自然的。而事實上,司徒由于特殊的對華情結,常常自行其是,偏離美國政策。他的對中國的“愛恨情結”在美國與中國有關聯的人中頗有代表性。因此這一章的意義不限于司徒一個人和他在那個特定時期的政策思想,而有更大的普遍性。

二是蘇聯對中國解放戰爭究竟持何態度。這個問題很大,不是本書探討的主題,但因美國決策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就是中共與蘇聯的關系,所以必須涉及,提到之處主要從美國決策的角度論述,所依據的是美國解密檔案和我國報刊公開材料,還有少量臺灣出版的書刊,顯然在材料上是有局限性的。總的說來,作者當時的認識,比較傾向于強調毛澤東的獨立性和蘇聯對中國革命的消極態度。近年來陸續公布的蘇聯檔案以及盡管是有限的中共黨史材料多少透露了一些與傳統說法不同的證據。特別是楊奎松陸續發表的“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系列文章(現已集結成書出版)對這一段歷史事實的披露和分析對作者很有啟發。應該說,蘇聯從戰后爭奪東北問題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在維持外交承諾的前提下,其戰略利益與中共一致是主要方面,分歧是次要的,對中共暗中的援助遠不是微不足道。蘇聯在公開表態上常守中立,是出于外交考慮,對這點中共當時也是諒解的。不過60年代中蘇分歧公開以來,在中國占主流的宣傳是蘇聯對中共解放全中國持保留態度,此說在美國史學界也相當流行。就以南京解放后蘇聯大使跟著國民黨政府到廣州為例,此事被經常用來說明蘇聯不支持中共解放全中國。有一度,蘇聯曾要求國共“隔江而治”之說在中國幾成定論。80年代末,師哲的回憶錄首先否定此說。楊奎松的書中對那個時期蘇聯的態度做出了有說服力的分析,大意謂:蘇聯到那個時候已經判定中共取得全面勝利指日可待,而且這一勝利對蘇聯有利,因此不可能再提出要中國革命半途而廢的建議。但是蘇聯顧慮在這關鍵時候,國民黨可能在美國支持下收回雅爾塔協議所承認的蘇聯的在華特權,所以,“莫斯科越是注意到中共有可能推翻國民黨,就越是要在外交場合做出中立姿態;越是發現國民黨政府要垮臺,就越是要表現出同情的態度”i這一見解比認為直到那時蘇聯對國民黨還有幻想的說法要中肯、合理得多。

關于蘇聯的態度,本書在有關東北問題中籠統提到:蘇聯在中國的內戰問題上比美國地位主動得多,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隨時采取偏向任一方的行動,也的確這樣做了。對蘇聯大使跟著撤到廣州一事,書中沒有做出評論,不過提到了李宗仁短暫的“代總統”期間曾要求蘇聯大使出面調停促進國共和談事,由于沒有關于蘇聯內部態度的材料,只能就事論事。如今楊奎松的著作中關于這件事的材料豐富得多,披露了斯大林曾為毛出謀劃策,勸其表面接受和談,同時提出使對方無法接受的條件以實際拒絕和談,蘇聯的真實立場就明朗了。這些都對作者有所啟發,也進一步證實作者一貫認為蘇聯的外交手腕十分老練的看法。由于本書主要不是討論蘇聯政策和中蘇關系,以上內容沒有補充進正文中,僅在這里對讀者作一交代。不過盡管這些新材料對作者的認識有新的啟發,并不改變全書的結論,即:艾奇遜等人寄希望于在中蘇之間打進“楔子”,甚至毛成為第二個鐵托,在當時是一相情愿,實際上無此可能。這點在最后一章中已有詳細論述,上述材料適足以更加強這一論點。

(四)

現在,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世界局勢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已經20年。但是令人沮喪的是,本書所寫的半個世紀前的那段歷史并沒有成為過去,它留下的陰影始終籠罩著兩國關系。當前存在的摩擦和沖突,相當大的部分仍是那個時候種下的根源,已如前述。這里再談幾點在新形勢下的新因素:

1、蘇聯因素的消失。中美關系中的種種問題大多是“冷戰”的產物。本書以相當大的篇幅論述美國總是把對華政策附屬于對蘇關系來考慮,而不能把中國革命作為獨立的事物來對待,導致一系列的失誤。后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推動力之一,恰恰是中蘇交惡,打破了“鐵板一塊”之說,在戰略上,中美當時都以蘇聯為主要威脅,互有需要。那么,如今冷戰已結束,蘇聯已解體,蘇俄因素第一次在中美關系中淡出,問題是否會少一些呢?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非但舊問題沒有消失,又添了新問題,后冷戰的新形勢對兩國關系的影響卻是負面大于正面,中國有上升為美國主要對手的趨勢。這是作者寫此書時始料所不及的。

2、現在是歷史上第一次在美國出現“中國威脅論”。不論這個命題如何虛妄,不論事實上中美國力差距有多大,至少在相當一部分美國人心目中已形成這樣的觀念,即使不是當前,也是作為一種遠景來防范。半個世紀以前,中國分裂而貧弱,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美國既怕中國分裂造成美蘇為中國而正面沖突的局面,又怕中共統一中國壯大蘇聯陣營,但是并不怕中國本身;中美建交之時,也不存在這個問題,那時美國樂于看到中國改革成功,并相對繁榮,一則以抗衡主要的對手蘇聯,二則當時中國的改革走在社會主義國家前面,美國認為是朝著與美國接近的方向前進,而當時中國經濟改革剛剛起步,對美貿易是中國逆差,不足為慮。進入20世紀90年代形勢大變,這是眾所周知的,毋庸贅言。就美國心目中的中國而言,一方面經濟快速發展舉世矚目,美國對華貿易連年赤字;一方面,在蘇東劇變,被列入民主國家行列后,中國作為堅持共產黨一黨制的十二億人口的核大國,在國際上十分突出,在美國戰略考慮中中蘇易位,盡管不一定是全部。

美國的外交的核心思想卻基本沒有變:一是超級大國心態,以世界領導自居,即我國通常稱之為“霸權主義”;一是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本書對這種思想導致其深陷中國內戰有詳細敘述。而今天,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不但綜合實力遙遙領先,而且在思想爭奪戰中處于勝利者的態勢,特別是后一點,目前它對自己的制度和價值體系的優越性更加信心十足,認為自己主導國際規范,領導世界潮流當仁不讓,比半個世紀前更加不可一世,更不能容忍“異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無論是在利害關系上還是意識形態上,都具備了被美國當作主要對手的條件。駁斥“中國威脅論”的論述很多,美國也不乏有識之士反對這種論調,此處不贅。這里是指從美國一貫的外交思想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并非是客觀上理應如此。

3、臺灣問題。這是美國介入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最主要的、最棘手的也是最危險的問題。關于戰后美國的種種考慮和選擇方案本書第六章有詳細論述。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1982年的十年間,經過艱苦談判好不容易先后達成三項公報,至今仍為兩國正式承認的基礎。但是,實質上,美國對臺政策一直是腳踏兩只船。前面提到美國精心措辭的對臺政策“三支柱”中,半個世紀前的悖論依然存在,“臺灣地位未定論”的陰影時有出沒。對于中國的統一來說,現在有一些新的因素使形勢比過去更為嚴峻:

1)臺灣當局執政者的分離傾向嚴重。過去美國分離臺灣的種種設想受到蔣氏抵制,維持了“一個中國”的理念,現在這個理念正在受到臺灣執政者和在野的分離勢力聯手破壞,不但從政治上,而且從文化上,特別是在文化上,危害更為深遠。過去國民黨到臺灣后大力推廣普通話,教育制度和課程內容基本上延續大陸時期的一套,并以繼承中國文化傳統自詡。而自李登輝執政以來,在語言、歷史教學等一系列問題上采取使臺灣在文化上脫離中國的措施,企圖淡化年輕一代臺灣人的中華民族意識,而且正在產生影響。

2)美國輿論對政府政策的壓力轉而更不利于中國統一。40年代末,盡管反共高潮正在形成,美國國內仍有相當大的壓力要求美國從中國內戰中脫身。從尼克松訪華前10年到中美建交的將近20年中,美國輿論占上風的是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自1989年以后,美國有影響的輿論日益同情臺灣,甚至置疑三項公報的“一個中國”的基礎。這是因為,從意識形態上,過去美國保守派支蔣較力,自由派則對蔣的專制獨裁多所批評,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看好新中國。現在,臺灣被認為是“多元化”的“民主”政體,在與大陸相比較中美國人本能地對臺灣更有好感,臺灣當局打“民意”牌,在美國無論哪一派都難以反對。

3)美國仍然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任何有現實感的政治家和決策者從大局和實際利害出發只能如此。但由于存在上述“中國威脅論”和以中國為主要對手的預期,與50年前或20年前相比,美國更加不愿看到中國統一。

4、信息時代和全球化潮流帶來新機遇。正如原版的前言中所申明的,本書的主題不是全面的中美關系,不包括中國對美政策。上述幾點新因素,而且多是不利的因素,主要是從筆者對美國一貫的和當前的政策思想的認識來分析,基本上延續了傳統的國際關系發展規律。但是現在我們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流行的稱謂是“信息時代”或更具體的“網絡時代”,全球化(不論怎樣理解)的潮流勢不可擋。中美關系也將受到許多傳統規律以外的變數的影響。

首先是發生沖突對雙方的代價都太大,這不僅是指60年代美蘇都已認識到的“核戰爭無贏家”,而是各國間相互依賴日深,特別是大國之間,對它國的災難可以置身事外幸災樂禍的余地是比較小的。

其次,中國本身的深化改革是中華民族的存亡所系,中國人民的根本要求,盡管現在步履維艱,卻是勢在必行。這不是為取悅于美國或任何其他外國,不過其結果有助于中國盡快匯入世界進步的潮流,在國際社會中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更加充分地享受應得的權利。接受競爭和挑戰有助于健康自身的肌體,例如加入世貿組織就是這樣一次機遇。這就有可能為中美關系注入新的積極因素。

第三,美國盡管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盡管強權政治在國際關系中仍是主流,但是在新的世界潮流中受到越來越大的制約。美國在20世紀實行霸權的模式顯然已不同于19世紀的列強,21世紀的國家關系肯定將比20世紀更加不利于一國為所欲為。

總之,在以上這些新的條件下,中美關系有望走出歷史的怪圈。當然,事在人為,在一定客觀形勢中,處于左右事態地位的人的抉擇明智與否,是起決定性影響的。半個世紀前如此,現在和未來依然如此。

(《追根溯源:戰后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來自莫斯科的勸告”,青石(即楊奎松),《百年潮》,1999,11期,第3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久久a级片| 最新国产在线|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69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五月婷婷| 国产麻豆另类AV|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日韩欧美91|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老色鬼欧美精品| 一级毛片网| 国产亚洲第一页| 日韩精品毛片|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久久永久视频|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丁香六月综合网|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迷奸在线看| 成年人福利视频| 精品国产91爱|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a天堂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色婷婷久久| 91精品视频播放|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四虎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91亚瑟视频|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lhav亚洲精品|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九一九色国产|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亚洲一区网站| 69免费在线视频|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在线|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精品色综合|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