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繩近代史遺稿二種》已于今年4月出版,這是令人欣慰的,雖然伴有一絲遺憾。說“遺憾”,是因為到這本有關《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一書的遺稿,不能不使人想到,如果胡繩同志生前能指導課題組寫完這本書那有多好!再如果胡繩當年能親筆寫出這本書,那當然更好了!可是,“天命”難違,他的工作特別是身體狀況使這些都成為不可能。所幸留下了這本遺稿,并且在他走后不到半年就與廣大讀者見面了,這多少可以彌補上述遺憾,所以終究是件叫人高興的事。
《遺稿二種》輯入的是什么樣的稿件?本書“編者說明”講得很清楚,不妨照錄:“1995年初,胡繩約丁偉志、徐宗勉到家中,談了他續寫中國近代史的設想。他說,寫完《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后,本來還想接著寫下去,寫一本《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積累了一些想法,可是事務纏身,始終沒能動筆。如今還想把這本書寫出來,可是精力已經不濟,無法獨立完成了。你們二位,如果愿意,把這件事做起來如何?丁、徐回答說,這件工作當然應該做。如果您親自主持,出主意出思想,我們擔任起草一類的具體事是理應盡力的。他說,那好,過些日子,我們一起去湖北、河南轉一圈,一路上議論一下關于這本書的構想:你們也可以再找幾位年輕人,協助做些搜集查閱資料的工作?!薄氨緯杖氲牡谝徊糠帧逗K關于撰寫<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一書的談話》,前九講就是在湖北、河南與丁偉志、徐宗勉所談;第十講,是后來在北京他的家中與丁偉志、徐宗勉、陳文桂所談”?!氨緯杖氲牡诙糠帧丁拔逅摹焙笾袊蔚男赂窬帧罚俏覀儙讉€人根據他的構想,撰寫的《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一書的第一編,共5章25節。主要撰稿者是丁偉志、徐宗勉、陳文桂、閔杰?!边@部分書稿大多數屬“未定稿”。此外,作為這部分的“附錄”,還收入了為第二、三編起草的5篇草稿。
《胡繩關于撰寫<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一書的談話》(以下簡稱《談話》這)占本書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比第二部分少得多,由于是談話,史實和議論都難免有講得不夠周密的地方。但是它的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它的學術價值,以及它所表露的求真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都遠遠勝過本書的其余部分。我想,讀者對本書的興趣和思考也會集中在這一部分。
這里,我僅就自己的領會,對《談話》作一點扼要的介紹。
《談話》共分十講,題目依次是:《關于中間勢力》、《關于“半殖民地”》、《關于反對帝國主義》、《關于走資本主義道路》、《關于五四運動》、《關于中國共產黨》(上、下)、《關于國民黨》、《關于“三個角色”》、《關于編寫中應當著重研究的四個問題》。圍繞這些題目,胡繩對“五四”后三十年間一些重要政治力量和歷史現象,包括用作舉例的某些代表性人物和事件,進行了獨到的評論和分析。有些看似“老生常談”,實則含有新意。對此,留心這段歷史的人讀后自會明白。
從史學的角度看,我以為《談話》中對某些人物和事件(如胡適及“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具體評論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評論由以形成的一些基本觀點和思路,包括在深入思考中提出的某些問題。正是這些觀點、思路將這三十年歷史的研究導入一個新的天地。
下面略舉三點。
一、“不是只有兩個角色,而是有三個角色”。
《談話》說:“現在講這段歷史的書,主要講國民黨和共產黨,講它們間的矛盾斗爭;論階級,這是兩極……其實,在這兩極中間,還有一大片。所以我想,除了國、共兩個角色外,還應有第三個角色,這就是中間勢力?!薄案锩軇倮?,,是因為我們黨把中間勢力拉過了,如果中間勢力都倒向國民黨,共產黨就不可能勝利。中間勢力的作用很重要,我們黨內有些人還不懂得這一點。這本書要著重講一講中間力量?!薄凹纫獙懳溲b斗爭,又要描寫、分析中間派的各種活動,寫它的發展、分化,直到后來其中絕大多數站到了革命和共產黨一邊,決定了革命的勝利?!薄翱傊?,這本書要寫‘三個角色’,以及它們之間復雜和變化著的關系,而不是只寫兩個角色,兩軍對壘,這樣內容就會豐富得多?!?/p>
所謂“中間勢力”,就是“那些要走資本主義道路或總的傾向于資本主義的人”,其主體是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共“統一戰線”的主要對象也正是他們,而“統一戰線”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這些幾乎是人所共知的歷史常識??墒牵酝v這段歷史的書,不論是“中共黨史”、“革命史”還是“中國現代史”,都沒有把中間勢力看作是可以與國、共兩黨相提并論的一個“角色”,一般只是在論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時講一下民主黨派的活動和影響,以及它們本身的發展和分化;對于這些黨派的作用的評價,也都局限于某些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活動,從中看不明白“統一戰線”何以重要到成為能與黨的領導、武裝斗爭并列的“三大法寶”之一。近十幾年來情況有了一點變化,有的書在寫抗戰前十年那一段中也專辟章節介紹中間勢力的黨派組織及其活動,但仍沒有把中間派看成是“第三個角色”。
這種只有“兩個角色”、只寫“兩軍對壘”的做法,大大減低了歷史內容的豐富性,也使一些重要的歷史過程和歷史環節的形成與發展得不到充分合理的說明。例如,1927年蔣介石“清黨”反共的順利成功和中共的孤立與失?。痪乓话耸伦兒罂谷站韧鲞\動的興起和持續發展;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力量的迅速壯大;抗日戰爭結束后革命的迅速勝利,等等,都同中間勢力的活動、發展與分化密不可分。不如實地揭示中間勢力的各種活動和廣泛影響以及它同國、共兩黨的關系,這類重大歷史現象就難以獲得完滿的解釋。胡繩的“三個角色”論證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符合歷史的實際,為“五四”后三十年歷史的研究與寫作擺脫單調、全國硬的老框框的影響指出了一條寬廣的路子。
二、“資本主義在當時是進步事物”。
《談話》說: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革命必須“分兩步走,先搞民主主義,然后再搞社會主義”;“先發展資本主義,然后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可是資本主義道路又走不通。為什么不能先走一段資本主義道路呢?因為有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干預,而中國的資產階級又沒有能力解決反帝、反封建問題。這就是困難。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實際上是既要發展資本主義,又要解決反帝、反封建問題。這就解決了困難?!薄墩勗挕分赋?,“在此之前,共產黨人一直把資本主義看作是反動的事物。毛主席第一個說中國資本主義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還要發展它,只有經過這個階段才能搞社會主義。而眼前要使資本主義有發展,就必須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所以,在本書所講的這三十年里,現實的問題不是要資本主義還是要社會主義的問題,而是要不要反帝、反封建的問題。因此,共產黨不應當排斥要求發資本主義的中間勢力,而是應當與他們聯合?!?/p>
據此,《談話》認為,對于“那些要走資本主義道路或總的傾向于資本主義的人,就可以重新作出估價”。
怎樣重新估價呢?從《談話》宮可以看出,主要是改變過去流行的兩個標題。一個是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劃線以區分進步與反動,“好像有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之后,凡是與它不同的、反對它的思想就一定是起反動作用的”。另一個是凡主張和平改良、不贊成革命的人,就予以全盤否定。這些都是不符合實際的。實際的情況是:不接受或反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以及主張改良的人當中,有很多是要求走資本主義道路、主張仿效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的,而“資本主義在當時是進步事物”。這種要求和主張雖然最終不可能實現,但他們由此出發,程度不同地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勢力,卻有利于中國的革命和進步,在這一點上他們同共產黨人現階段的目標是一致的。這類人同共產黨也會發生某種矛盾,如有些人提倡“工業救國”、“教育救國”,反對人們參加革命。對此也不能合盤否定。辦工業、辦新式教育本身是進步的,應予肯定,不能因為他們不贊成革命就予以否定。但反對人們參加革命則是錯誤的,當然要給予批評。批評是為了糾正其錯誤認識,以便更好地團結、聯合他們,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反動的或完全消極的力量。
按照上述觀點、方法去評價歷史人物及其活動,中間勢力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才能充分顯現出來,才有可能真正把它看成為寫成“第三個角色”,而我們歷史書中原有的某些人物也必將面目一新。
三、國民黨“是個復雜的集團”。“要很好地研究,這個時期的國民黨”。
《談話》對五四后三十年中的國民黨的分析和評論,涉及的方面很多,而我以為這些議論都帶有探討的性質,其本意在提出問題,以期作深入的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國民黨對待發展資本主義的態度的分析。
《談話》認為,近代中國有兩次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機會?!耙淮问?927年國共合作。按照國民黨‘一大’綱領,反帝、反封建,實際上是要發展資本主義,不過有一點限制。”由于國共合作,“國民黨有了生所,如果一直搞下去,有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可是國民黨蔣介石連這樣的資本主義也不想搞”,中途叛變革命,失去了這個機會。
“另一次是1946—1947年舊政協的協定。我們黨當時做了國民黨實行這個協定的準備”?!叭绻麉f定實現了,政權當然還是以國民黨為主,只能搞資本主義,里面會有一點新民主主義成份,因為共產黨參加進去了,但這種成份肯定很小。”結果國民黨撕毀了協定,又一次放過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機會。
為什么這兩次機會國民黨都不去利用?就第一次說,是因為“農民運動一起來,他們就恐慌。那樣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出現‘左’的、無政府的偏向是必然的。而國民黨代表的是最害怕農民起來的勢力?!本偷诙握f,是因為蔣介石“公開提出不但要反對共產黨,而且要反對民主主義”;“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又批資本主義,又批社會主義,結果,他自己最后的落腳點可能就是封建主義?!薄斑@樣他當然不可能去搞資本主義化”。
在談到國民黨上臺后十年間的作為時,《談話》說:“臺灣說國民黨黃金時代是抗戰前十年”,“事實上,國民黨在這十年中就埋下了它最后垮臺的根子。國民黨的失敗,有兩個大的原因。一個是在農村無所作為。首先是沒有搞土地改革。不僅如此,它對農業也沒有認真抓過”?!傲硪粋€是沒有真正發展資本主義”?!墩勗挕氛J為,“要求這十年資本主義有大發展,也不客觀,但應有一點像樣的發展,連這一點也沒有。經濟雖有一點增長,但資本主義是受壓的,對國民黨越來越不滿。為什么會這樣?要很好地研究這個時期的國民黨,官僚資本主義大概就是這時候開始露頭的?!薄皣顸h是在不能觸動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范圍內搞資本主義”。
《談話》評論說:“不能說國民黨統治時期,從1927—1949年毫無作為,應該說比北洋軍閥時期還是稍微進步一點,但不能說真正為現代化做出什么成績了,因為它并沒有真正為資本主義發開辟道路,一個不反帝,一個不反封建。”“本來,蔣介石上臺,資本家、中間派大多數是支持的,對他抱有很大希望,以為可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要是蔣卻沒有做什么事。這里牽扯到一個國家有沒有實現統一問題?!薄盀槭裁疵x上統一而實際上不能統一呢?是因為蔣介石沒有抓大題目。農村問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都是大題目?!薄笆Y介石不去抓這類大題目,就無法統一?!薄斑€有民族獨立、反帝問題。國民黨是在‘打倒列強’的忘我工作子下取得政權的,但上臺后并沒有真正反帝…這使中間派、資產階級漸漸感到失望?!敝虚g勢力最后不跟國民黨走實屬必然。
那么,如此這般的國民黨究竟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政黨呢?《談話》說:“按以往一般簡單的說法,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這也不能說錯?!薄暗\統講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也不行。”“國民黨代表著資產階級中不同層次的人,是個復雜的集團?!彼闹髁髋伞俺蔀榇筚Y產階級代表”,“維護地主階級利益”。又說:“國民黨總的來說是帶有資產階級傾向。四大家庭擁有大量資本,主要是金融資本,沒有聽說他們買過大量土地,所以,不能說它是地主階級的黨。”
既然如此,為什么國民黨不但“維護地主階級利益”,而且對走資本主義道路那樣不積極呢?再說,它的領袖蔣介石不僅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且否定資本主義、民主主義,并表現出對中國封建專制主義傳統的濃厚興趣,這又是什么緣故呢?看來,不僅抗戰前十年的國民黨需要研究,大革命時期和1937年至1949年期間的國民黨也都需要很好地研究。
就上前的研究狀況看,說國民黨是一個“代表著資產階級中不同層次的人”的“復雜的集團”大體是不錯的。其所以“復雜”得不能“籠統講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我以為從根本上說就在于近代中國社會的階級和階級關系不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單純,而是有著中國的特色。我的這個想法是否符合《談話》作者的思路已無從證實,能夠確知的是他也曾注意到這種特色。在1982年發表的《關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若干問題》一文中,胡繩談到作為小生產者的中國農民具有種種封建性的弱點時指出:“中國近代社會各階級都生活在長期的封建傳統和小生產經濟的汪洋大海之中,因此,表現在農民身上的弱點也不能不影響到社會各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甚至無產階級都受到影響。中國資產階級中的大資產階級不用說,就是民族資產階級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封建性?!?《胡繩全書》第三卷,下冊,第514頁)這段話道出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一大特點,即各個階級、階層都帶有某咎封建性,只是程度不同、形式有異罷了。我想,在進一步考察、分析國民黨及其在大陸的興亡的時候,注意到近代中國社會的這個特點,恐怕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還想提一下,《談話》中多處談到寫書的方法,如“要有點議論,不是光講史實而沒有思想”;“不能平鋪直敘、平均用力”;“要有一些特寫,要有點形象”,以及不喜歡“教科書的氣味”,等等,也是很值得史學工作者學習、借鑒的。這些寫作方法源于胡繩關于史學方法論的一系列見解和主張,說起來話長,這里就不說了。
注:本文中的引文,除注意出處者外,均見《胡繩關于撰寫<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一書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