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我由蔣管區到華北解放區參加革命,經中共中央城工部分配,到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工作。1949年9月,我被調擔任劉鼎同志的秘書。劉鼎同志是老共產黨員,又是黨內聞名的技術專家。我在他身邊工作了三年多,一直到1953年初,他被撤職為止。這一段,正是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劉鼎同志擔任中央重工業部副部長,為兵工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但許多往事在我腦海中記憶猶新。
馬不停蹄的重工業考察團團長
1949年9月下旬,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組織以劉鼎為團長、沈鴻為副團長,各大行政區重工業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參加的重工業考察團。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工業經濟方面,第一次重要的考察活動。陳云同志親自出面,布置考察任務。各大行政區也很重視,派出了重工業部門的負責人和專家參加考察團。東北區有呂東、周建南、程明升、顧敬心等;華東區有汪道涵、鄆震、褚應磺、吳恕三等;華北區有崔中、郭棟材等;中南區有曾志等。考察的范圍是東北、華北和華東。開國大典的前夕,外地參加考察團的成員陸續到達北京。在開國大典那天,劉鼎同志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他讓我陪同外地代表團成員到天安門臨時搭建的觀禮臺觀禮。
10月3日,代表團從北京出發,第一站是沈陽。沈陽是全國聞名的重工業城市,而鐵西區又是沈陽市重工業的集中地。代表團聽取了東北工業部的匯報,到鐵西區參觀了機床廠、重機廠、變壓器廠、有色冶煉廠等。每到一個工廠,劉鼎同志都讓我詳細記錄,包括工廠的規模(占地面積、廠房面積、職工人數),產品品種及技術水平等。那時,關內的大工廠還很少,看到鐵西區煙囪林立,大工廠一個連一個,鱗次櫛比,令人心潮澎湃!以后又陸續參觀了鞍鋼、本鋼、撫順露天煤礦、大連造船廠、吉林小豐滿水電站等著名廠礦。代表們總的印象是,東北的確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參觀后大開眼界,堅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心和決心。
由東北回到華北,只在天津參觀了新港造船廠、塘沽堿廠。相對來說,華北當時的重工業還較少。之后,又到上海聽取了華東工業部的匯報,參觀了江南造船廠、上海鋼廠、虬江機床廠等,還察看了留在上海張華濱碼頭的日本賠償物資,主要是機器設備。
重工業考察團的考察工作,歷時約一個月。回到北京后,由團長劉鼎和副團長沈鴻向中財委作了匯報。這次考察使劉鼎同志對東北、華北和華東的重工業狀況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同年12月,重慶解放剛一個月,劉鼎同志又飛往重慶,考察了剛剛接管的國民政府兵工廠。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后方兵工基地,集中了將近一半的兵工力量。劉鼎同志逐個考察了第21兵工廠及鵝公巖分廠、第10兵工廠、第20兵工廠及磁器口分廠、第50兵工廠等。本來還準備去瀘州考察第33兵工廠,因交通不便未果。國民黨特務臨撤退前對這些工廠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主要是動力設備。由于地下黨組織工人嚴密護廠,使其陰謀未能完全得逞。劉鼎同志讓我詳細記錄了每個工廠的情況(包括地理環境、規模、廠房設備、主要產品、職工狀況以及遭受破壞的情況等),并繪制了工廠所在重慶市的位置圖,回北京后向中央軍委和中財委進行了匯報,基本掌握了四川省兵工的力量。
1950年1月,他又陪同首批來中央重工業部工作的蘇聯兵工專家,到山西太原對接管不久的閻錫山的兵工廠進行考察,包括山西修造廠(即槍炮廠)、子彈廠、炮彈廠和火炸藥廠等;還考察了太原鋼鐵公司。
通過這些考察,劉鼎同志了解了建國初期全國兵工的實際情況以及重工業的概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爾后,他著手為新中國兵工的發展與建設,構思遠景“藍圖”。同年7月,他與總后勤部楊立三部長聯名向中央軍委提出建議書,內容包括:制訂中國制式武器系列型譜;建立兵工科研機構,開展新型武器研制;制定更新兵器工業生產綱領,改造生產技術條件等內容。
抗美援朝,全力以赴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美軍已接近中朝邊境。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中國人民志愿軍急需大批武器彈藥。當時,貫徹中央減產轉業會議精神,全國兵工正在調整、改組、轉業。平戰轉折突然來臨,形勢十分嚴峻。劉鼎同志把正在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兵工會議轉變為戰備動員會,他說:我們要全力以赴地支援抗美援朝,完成中央軍委交給的生產任務,否則就是犯罪!會議作出決定:所有兵工廠立即緊急動員起來,迅速轉入戰時生產,不分白天黑夜,加緊生產,支援前線。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志愿軍只能靠手榴彈、爆破筒和炸藥包攻擊敵人坦克,效果自然很差,他們迫切需要后方提供反坦克武器。劉鼎同志立即組織有關工廠,研究試制。以沈陽52工廠為主,利用繳獲的殘缺不全的樣品,經過解剖、分析、測試、改進和試驗,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先后設計試制出90反坦克火箭筒和配用的兩種火箭彈。當年就制造出火箭筒5000具、兩種火箭彈20萬發送往前線,擊毀了敵人的大量坦克,有效地打擊了美軍的“刺猬戰術”。與此同時,由西南50工廠和華北33工廠設計制造的57毫米和75毫米無坐力炮,和與兩種炮配用的破甲彈、榴彈,也試制成功。還有山東兵工廠試制生產的反坦克手榴彈和反坦克地雷等也批量生產,發送朝鮮戰場。1951年秋,志愿軍某部在五圣山防御戰中,使用57毫米無坐力炮,一舉擊毀敵人坦克7輛,榮獲特等功。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里,中國兵工企業共生產了各種槍械60余萬支(挺)、槍彈15億余發、各種火炮9萬余門、火箭筒7000余具、炮彈(含火箭彈)1400余萬發、手榴彈2300余萬枚、炸藥6000余噸以及大量的地雷、航空炸彈等,為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劉鼎同志領導的十萬兵工大軍確實是有功的。
擬訂兵工建設早期規劃
根據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1951年初,中央軍委兵工委員會制訂了提早建設兵器工業的方針。同年4月,成立兵工總局,劉鼎同志兼任局長。同年5月,劉鼎同志隨同以總參謀長徐向前為團長的中國兵工代表團,赴蘇談判蘇聯援助我國兵工建設的問題。行前,毛澤東主席在同徐向前的談話中指出,帝國主義如此欺負我們,我們沒有自己的兵器工業,不解決武器裝備問題是不行的。根據毛主席的指示精神,中國兵工代表團與蘇聯政府進行了多次談判。這次談判的主題是爭取蘇聯政府提供武器彈藥制造的技術,以及為改善志愿軍的裝備爭取支援。談判歷時半年之久,幾經周折,雙方終于在同年10月簽定了《關于中國工廠獲得制造蘇聯型式槍炮彈藥特許權和交付蘇式槍炮彈藥樣品、生產技術資料及必要時派遣蘇聯專家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協定規定的武器為152毫米加榴炮以下的陸軍通用武器,較先進的重型武器未達成協議。
代表團回國后,劉鼎同志立即組織兵工總局的有關人員,根據我國兵器工業的實際情況、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對戰備的要求以及與蘇聯政府達成的協議,經過綜合分析與反復研究,提出了《兵工工廠調整計劃綱要》和《新兵工廠五年建設大綱》,并上報中央軍委。1952年5月,中央軍委兵工委員會作出了《關于兵工問題的決定》,內容包括:確定了中國第一批18種陸軍制式武器的型譜(其中仿蘇武器15種,自行設計的3種)以及配套的彈藥;批準了兵工總局上報的工廠調整計劃綱要和新建工廠大綱,并明確了按專業化分工,調整老廠的生產綱領和技術改造的原則。同年6月,劉鼎同志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二屆兵工會議,傳達并貫徹中央軍委兵工委員會《關于兵工問題的決定》,李富春同志到會講話時說:兵工歷來在工業上是帶頭的,今后國家走向工業化,希望兵工也要帶頭,永遠帶頭,推動其它工作前進。
1953年大規模展開的我國國防兵工的制式化武器彈藥的試制生產、老兵工廠的調整與改擴建,以及新兵工廠建設的籌備工作,基本上都是在中央這一決定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進行的。中國人民兵工創業者之一的劉鼎同志,在構思新中國兵工建設的第一批“藍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組建兵工技術基礎
1952年下半年,為迎接制式化武器彈藥的試制,開展正規化的國防兵工建設,劉鼎同志精心組建了一批為兵工服務、具有技術基礎性質的研究所,包括工廠設計所、技術資料翻譯所、精密機械研究所、技術推廣情報研究所、火炸藥研究所和械彈研究所等。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一批技術研究機構,是發展兵器工業必不可少的。
工廠設計所甫告成立,就投入了一批老兵工廠的技術改造工作。127廠、247廠、296廠、375廠與456廠等都是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投資大,時間急,工廠無設計力量,都委托工廠設計所進行設計。設計人員通過設計工作的實踐,不但完成了工廠技術改造的設計任務,而且積累了設計經驗,為緊接著開展的新廠建設,打下了基礎。
技術資料翻譯所為配合制式化武器彈藥的試制工作,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翻譯并復制了幾十種、幾十萬份蘇聯提供的制式槍炮、彈藥、引信、火工品和光學儀器的圖紙和工藝資料;在緊急情況下,翻譯人員下到試制工廠,與技術人員結合,大大加快了翻譯和復制的進度。
械彈研究所成立后開始搞中國的“標準塊”(即長度基準)。這個“標準塊”后來就成為中國檢查測量的長度基準。
械彈研究所和精密機械研究所為支援航空工業建設的需要,后來都劃歸航空工業系統的建制。
其它幾個所為完善新產品的測試手段,開始新型彈藥的科學研究,推廣新工藝、新技術等都取得了很大成果。這一批兵工研究機構起步早,為提高兵器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兵工專業技術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鼎同志對新技術、新工藝非常敏感、喜好。他去莫斯科半年,回來時帶回了許多有關蘇聯這方面的書籍和小冊子,例如電火花切割、鉆小孔、金剛石模具、新刀具等。他一方面組織翻譯,另一方面在各種場合廣為介紹。他到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學院和機械工程學會組織的會議上作報告,很受廣大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的歡迎。這些新技術和新工藝也逐漸在兵工部門推廣開來,如電火花切割用于工模具,鉆小孔用于引信,以后則用于槍炮管的來復線加工等;至于金剛石模具和金剛石刀具,則在許多兵工廠都逐漸被采用,獲得了很好的技術與經濟效果。
組建重機廠,籌建汽車工業、船舶工業領導機構
重工業代表團在上海張華濱碼頭參觀時,劉鼎同志就注意到日本賠償物資中,有些重型設備如大型水壓機、重型車床和龍門刨床等很適合重型機器廠使用。在太原考察兵工廠時,他又看到太原汾河西岸萬柏林一帶(閻錫山曾利用作為臨時簡易機場),很適合于建設重型機器廠。他還考慮到,華北兵工局有一批富有工廠管理經驗的干部,可作為重機廠管理的骨干。至于技術干部,他在上海時就曾與機械專家支秉淵先生談過,支秉淵表示大力支持。于是,一個在太原萬柏林建設一座重型機器廠的規劃,在劉鼎同志的頭腦中就逐漸醞釀成熟了。
經過向中財委匯報后,取得了中財委的同意,并按照規定程序,辦理了報批手續。太原重機廠由華北兵工局負責籌建,山西省和太原市大力支持。工廠的管理干部大部分由華北兵工局抽調;技術干部由支秉淵先生推薦,上海市大力支持抽調。太原重機廠從設計、土建施工、設備的采購與調撥(其中有些重型設備是向上海張華濱碼頭無償調撥的)以及非標準設備的制造等項工作,均由我國獨立自主地自行完成,這在50年代初期確實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劉鼎同志在這次工作中,既是策劃人,又是組織領導者,可謂功不可沒。
劉鼎同志是中央重工業部副部長,按照副部長的分工,他分管兵工、機械、船舶、汽車和電器(包括電信)。汽車工業在建國初期只能修理,汽車制造還是空白。1951年,他參加中國兵工代表團去蘇聯,曾經參觀過高爾基汽車制造廠。回國后,在他的建議下,在中央重工業部設立了汽車工業籌備組,由郭力同志任組長,汽車專家、原清華大學教授孟少農同志任副組長。經中財委批準,一方面將建設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的項目列入了第一個五年國家計劃,并列入請蘇聯幫助建設的重點項目;另一方面,汽車工業籌備組開始負責一汽的廠址選擇。籌備組組織了一批汽車專家,根據劉鼎同志和大家商定的意見,開始在湖南長沙至湘潭一線、陜西西安至寶雞一線以及山西太原至太谷一線選擇廠址。周恩來總理對此十分關心,選擇一汽廠址的報告一直送到總理辦公室。經周總理批示,一汽廠址應靠近大鋼鐵廠,但又不宜離海岸太近,應在長春至四平一帶選擇。選廠組又奔赴長春至四平一帶勘測,選定了長春附近的孟家屯作為一汽的廠址,并得到周總理的批準。1952年,蘇聯設計院設計的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初步設計完成后,報送給劉鼎同志,厚厚的十幾大本,我曾有幸閱讀過。
中國的船舶工業,在建國初期,已有一定的基礎。上海江南造船廠歷史上曾造過萬噸以上的大船,但解放時幾乎只剩一空殼;大連造船廠也遭到破壞,只能造數千噸的客輪。上海、天津新港、福建馬尾、廣州黃埔、武漢等地還有一些中、小船廠。但這些造船廠缺乏集中統一的領導,更談不上統一的發展規劃。劉鼎同志考慮到這些問題,覺得有在中央重工業部設立船舶工業局的必要。當時,船舶工業的大部分力量(包括設計、制造和測試等)集中在上海,他與華東工業部副部長程望同志磋商,征得同意后,報中財委批準,在中央重工業部設立船舶工業局,由程望同志兼任局長。船舶工業局成立初期,包括局機關和船舶設計院,均設在上海,作為中央重工業部的派出機構,它可以對全國的船舶工業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統一發展規劃。1952年8月,政務院機構調整,成立了統管全國機械工業的第一機械工業部和統管全國國防工業的第二機械工業部后,船舶工業局的建制劃歸一機部領導。

不妥當的處分
1952年8月,政務院機構進行調整,成立第二機械工業部,統一管理包括兵工、航空、電子工業在內的常規國防工業。兵工總局改稱第二局,劉鼎同志被任命為副部長兼二局局長。
同年12月下旬,劉鼎同志突然遭受到撤職查辦處分。事情的經過大致如下:12月25日上午,劉鼎同志接到政務院監察委員會劉景范主任的電話,說有重要事情和他談,他乘車前往,不到半小時就回到辦公室和我說:“我被撤職查辦了,你整理一下文件,準備移交。”過了兩天,二機部機關黨委召開座談會,參加者多為與劉鼎同志共事多年的司局級干部。我也被通知參加,主要任務是做好記錄。監察委魯廳長到會傳達了中央關于給劉鼎同志撤職查辦處分的決定,主要原因是“對抗美援朝不負責任”、“在執行兵工建設方針中,表現有嚴重的消極思想,妨害了兵工建設”以及兵工產品質量問題等六條錯誤。會議開了兩個下午,到會同志都發了言,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歷史時期,談了自己對劉鼎的看法,主要還是一些一般性的缺點和錯誤。12月28日,在中共二機部機關全體黨員大會上,人事司司長向機關黨員干部傳達了中央給劉鼎撤職查辦處分的通知,內容與魯廳長傳達的基本一樣。那時,機關中傳說:原來的決定更為嚴重,叫做“貽誤軍機,撤職查辦”,正式傳達時,“貽誤軍機”四個字不見了。
自從接到劉景范的通知后,劉鼎在家中閉門思過。關于他“犯錯誤”的問題,沒有任何領導找他談過話,包括他的頂頭上司、到職剛剛三個多月的二機部部長趙爾陸。曾任重工業部代部長的何長工對此也難以理解,他曾向有關方面提出異議,并表示:“我是重工業部主要負責人,要處分應首先處分我。”1953年4月6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發出了《關于劉鼎同志所犯錯誤的處分決定》,給予劉鼎撤銷副部長職務、留黨查看兩年,工資由7級降為11級的處分;同年4月16日,政務院發出了《關于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劉鼎同志所犯錯誤的通報》。兩個文件的主要內容與先前口頭傳達的相同。
新中國建立后,給高級干部這樣嚴重的處分,劉鼎同志可能是第一人。劉鼎同志在家中寫檢查材料達八個月之久。1953年秋,在兩個處分決定下達后,中共二機部黨組副書記張霖之找劉鼎同志談過兩次話,要他以部工程師的名義出來工作,勉勵他改正錯誤,大膽負責。趙爾陸部長任命劉鼎同志為一級工程師,仍在二機部機關工作。1954年正是全國兵工廠開展專業化技術改造與試制制式化新產品的高潮時期,從此劉鼎同志深入到各兵工廠的試制現場,協助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受到各兵工廠、特別是老工人的歡迎。1955年,當留黨查看兩年的處分撤銷后,劉鼎同志被重新任命為二機部部長助理;1957年,恢復二機部副部長職務。
劉鼎同志是1924年就入黨的老共產黨員,他一貫組織紀律性很強,要求自己嚴格。他的一生,既富有傳奇性,又十分坎坷。1953年初他受到不妥當的處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這次處分,既來得突然,又有些莫名其妙。然而,這一處分的包袱,他一直背了三十多年。直到1986年他病重住院,中共中央組織部召開座談會,與劉鼎同志共事多年仍還健在的老同志參加座談,一致認為1953年給劉鼎同志的處分是個錯案,應予撤銷。經中央組織部復議,作出了撤銷1953年對劉鼎同志錯誤處分的決定,并派人到病床前宣布,使他能安然離開人世。(責任編輯:瑤 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