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韻
在當今的家庭音樂教育中,許多家長只注重教幼兒唱歌、跳舞,對感受音樂結構的能力培養卻往往重視不夠。筆者認為家長在家庭中進行音樂教育活動時,應有機地、巧妙地將培養幼兒感受音樂結構的能力滲透在活動中,使幼兒的音樂素質、音樂能力獲得較大的提高。
樂句、樂段的起(開始)、止(結束)、過程;樂句、樂段的重復、變化;樂曲的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等,都是幼兒可能感知的曲式結構方面的要素。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家長參考:
一、 運用身體動作
1.用動作表現起、止。在樂句、樂段開始的第一拍上做一個動作(如拍一下手),可以幫助幼兒感知樂句、樂段的開始。用同樣的方法,在樂句、樂段結束的最后一拍上做一個動作,可以幫助幼兒感知樂句、樂段的結束。例如,感知歌曲《閃爍的小星》的樂句時,可在每個樂句的第一拍做一個表現小星星閃爍光芒的動作;感知歌曲《我是一只小青蛙》的樂句時,可在每個樂曲的最后一拍做一個表現小青蛙跳躍、歌唱或打鼓的動作。
用動作表現樂句的結束時,請注意:如果樂句的最后一拍是延長音或休止,年齡稍大的孩子仍舊可以將動作做在最后一拍上,但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一般只能要求他們將動作做在最后一個音上。
2.用動作表現重復和變化。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同(或相似)的音樂做相同的動作,不同的音樂做不同的動作。
3.用動作表現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除音樂的主要部分以外,音樂的引子(或前奏)、過渡(或間奏)、尾聲(或尾奏)這些附加部分也是導入主題、銜接樂曲和延伸樂曲的重要部分。運用身體動作,也可以幫助幼兒感知這些部分及其對于主要部分的輔助作用。
這些方面按難易程度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在音樂的附加部分停止動作。
②在音樂的附加部分做簡單的身體節奏動作。
③在音樂的所有附加部分做同一種簡單的舞蹈動作。
④在音樂的不同附加部分,根據音樂形象表現的需要做專門設計的特殊動作。
二、 運用視覺
視覺材料的使用有時也會有助于兒童的結構感知。例如,在感受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題“化蝶”的樂句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制作一只美麗的“紙蝴蝶”,再在紙上畫上4排小草,隨著音樂做游戲。如圖所示:

游戲時,蝴蝶隨著第一樂句的開始從第一行的第一草叢的左側向右飛,在最后一個音上停在最后一草叢的花朵上;第二句開始,再從第二行的第一草叢的左側重新開始,以此類推。最初,家長可當著孩子的面自己操作。然后,讓孩子和自己一起隨樂操作;最后,讓孩子單獨隨樂操作。
這個游戲給孩子的印象很直觀,易激發孩子的興趣。
三、運用嗓音

運用嗓音感知和表現音樂的句子,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具體的做法有:
1. 運用對唱和接唱的方法。用分句接唱或對唱的歌唱形式來演唱,是培養樂句感知的好方法。家長和孩子可以相互輪流接唱或對唱某一首歌曲。
2. 運用默唱的方法。家長可以有規則地引導幼兒一句唱出聲,另一句默唱,這樣可以幫助幼兒發展樂句感。
以上是向家長提供的培養幼兒音樂結構感的一些具體做法,通過您的努力,您的孩子一定能夠逐步感受音樂的結構,形成良好的音樂結構感的。 圖/方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