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農業產生于何時呢?張亞生發表在《西藏民俗》2000年第三期上的文章對此作了研究。文章說,研究西藏農業發展史有困難也有有利條件,歷史上西藏境內發生較大規模戰爭和民族大遷移很少,千百年來民族文化全貌基本得以延續,在文化特征上有極好的可持續性和繼承性,給研究西藏農業發展提供可供佐證和推論的條件。從其古藏文資料和多數藏文史籍《五部遺教》、《智者喜宴》、《歷史大全》等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在迄今約3800-4000年之間,本教祖師辛繞時代,象雄人已經穿木做軛犁耦耕,辟草地荒灘,引水種植,農耕始興于時了。本教對“年”崇拜是早期農耕之初,生活在高原民族先人對主管農業生產的地神的崇拜。50年代生活在門隅、路隅、察隅的巴、門巴、珞巴等民族還保留了本區域農耕階段仍處在石器、毛器、木器、竹器等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痕跡,由此得以佐證。
文章從人參果的食用進而認為,在青稞還沒有栽培之前,藏民族可能首先栽培的是塊根作物,塊根作物是遠古農耕文化的主體。至于青稞的種植則是比較晚的事了。關于青稞的來源的,藏民族有一種古老的傳說,從現在仍有吃飯之前用糌粑先喂狗的習慣推測,藏族先民從早期的狩獵活動中發現和開始了青稞的栽種。青稞的栽培伴隨著農耕起源而演進為今天西藏農作物種植區的主體品種,也是人們研究西藏農業發展史的主要內容。
西藏農耕是為了滿足牲畜飼料而生產的,從藏文有史資料記載來看,在松贊干布之前,農業和牧業并沒有明顯的分工,可以想見,是西藏早期農耕產生的普遍規律,在西藏高原更新世冰期,由于高原發育大量的冰川,農耕種植業幾乎不可能孕育,但是,高原上存在著狩獵采集的早期居民,當全新世來臨后,隨著氣溫的上升,高原大部分地區冰原開始退居于海拔更高的雪線附近,動物也就隨之更為廣泛棲息到全高原,生活在這一區域的狩獵采集者有可能開始植物的栽培。
文章說,西藏農業文明和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早期的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它既是農業文明原生地,又是農業文明的發展所在。從黃河流域農業發展來看,明顯的事實是種植業的比重逐漸占優勢。而西藏以畜牧為主,種植業為輔的產業結構中,養牛羊既可提供食物中的肉,又可提供穿著毛織物和居住的帳篷。畜牧業為主的經濟類型中,家畜對土地的利用率是相當高的,牛羊不僅可以食用人工種植的飼料,農作物根茬,又可食用自然的各種植物。農牧混合性農業是西藏農業文化最顯著特點,有利于農業畜牧業相互促進,牧草的栽培和牲畜糞便的施用,有利于改良土質,提高谷物產量,谷物和飼料作物的栽培,又為畜牧業提供了充足的飼料。另外,農牧結合的混合經濟比較容易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農牧業可以互相調劑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