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楊 莉

你對自己要求很高,在工作上更是不甘落后??勺罱憧偢杏X精力體力大不如前,疲勞倦怠,還常常便秘失眠。去醫院反復檢查又沒有任何問題。掰掰手指頭,年紀不算大,這到底是怎么啦?專家提醒,你可能正處于“亞健康” 狀態。據我國衛生部對城市上班族的調查表明,上班族中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占48%。本刊記者特訪了有關專家共同討論了該問題并編發此稿,以饗讀者。歡迎更多的專家、讀者關注“亞健康”問題,加入到這一討論中來。
亞健康,并非無病呻吟
隨著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亞健康”這個名詞可能已耳熟能詳。但當真要說清楚亞健康是怎么回事,恐怕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那么對于這個名詞,專家是如何解釋的呢?
華永秋主任醫師(上海虹園門診部亞健康??疲涸诤荛L一段時間里,我們對這種現象不理解:病人自己感到身體有種種不適,上醫院做常規檢查又查不出毛病。還以為是病人調皮,無病呻吟呢?,F在人們對這種狀況逐漸清楚了,亞健康是指人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無器質性病變,但有功能性改變。又稱“第三狀態”、“灰色狀態”、“病前狀態”。
亞健康雖然不是疾病,卻是現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種表現,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疾病。更重要的是,亞健康有轉化性,或者向疲勞狀態轉化,或者向健康狀態轉化。
何裕民教授(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學會副主任委員):亞健康是個大概念,包含著前后銜接的幾個階段。其中,與健康緊緊相鄰的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常以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為主證,但是這些失調容易恢復,恢復了則與健康并無不同。它約占人群的25%~28%。
這種失調若持續發展,可進入“亞臨床”狀態,此時,已呈現出發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潛伏著向某病發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處于這類狀態的超過1/3,且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
另有至少超過10%的人介于亞臨床和疾病之間的,可稱作“前臨床”狀態,指已經有了病變,但癥狀還不明顯或還沒引起足夠重視,或未求診斷,或即便醫生做了檢查一時尚未查出。嚴格地說,最后一類已不屬于亞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狀態,只是有待于明確診斷而已。
亞健康狀態各階段之間盡管有時界限不十分清晰,但他們的關系就像相互銜接的區間車一樣,從健康駛向疾病。
信號閃閃,健康Bye-bye
看來,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若不及時調整狀態,就會陷入疾病的深淵。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擺脫亞健康,當然先得了解一下亞健康發出的危險信號了。
華永秋主任醫師:我們經常會遇到自稱“乏力疲勞”的患者,每個患者訴說的乏力,很可能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含義,有些甚至潛伏著病患危機。一部分人的疲勞同心理情緒密切相關,心理或情緒不佳時,即使從事正常限度內的工作及活動,也會主訴疲勞,這種稱心理性疲勞;心理健康而體力支出過度所產生的疲勞,我們稱之為生理性疲勞;而應該重視的是隱藏著疾病的“病理性疲勞”。
感冒引起的疲勞較為常見,它是病毒的毒素作用引起的。此外,較多見的是空氣污染引起的化學性疲勞,如汽油、苯、鉛等都能影響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疲勞。其次,長期服用各類保健品和藥物也會引起化學性疲勞。上述的疲勞與長期接觸污染環境有關,還是較容易被亞健康醫師篩選出來的。
一般來說,沒有上述原因或勞累過度,而出現的疲勞乏力,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兆。這是因為凡患有某種疾病的機體,不管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病變,總先打破其體內平衡而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血液循環出現障礙,神經傳導也不像身體正常時那樣敏感,身體某些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這種病變在形成之初,尚不出現較嚴重的癥狀表現,僅以疲勞最為明顯。像林先生的例子,讀者(特別是腦力工作者)要引以為鑒。
林先生是一位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的編輯,最近一直感到疲勞和乏力,一開始認為可能是工作勞累過度也就沒有在意,只是每天多安排了一些時間休息,但一個多月后仍然乏力、疲倦,只好就診于亞健康??崎T診,沒想到竟有嚴重的脂肪肝伴GPT增高、高血脂癥,并且還有長期感染的可能,而諸多病狀中主要表現僅為疲勞。
何裕民教授:在不同的地區和環境中,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也有鮮明特征。在城市相對富裕的市民中,亞健康的表現有: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低免疫力的三高一低傾向。而在農村或相對貧苦的人群中,亞健康狀態則以慢性勞損、肌肉關節病變和疼痛、營養不良、慢性感染等所占的比例為高。
治病靠醫生,健康靠自己
亞健康為機體亮出黃牌警告,可是它在常規體檢中又不能明確診斷,我們是不是只能聽天由命了?吃些補品或許能補回健康來吧?
華永秋主任醫師:目前有多家醫療機構開設了亞健康門診,專家們將根據病人提供的詳細病史、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情況,結合有關體檢,甚至心理測驗,為病人指出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及隱患,提供生活習慣正?;慕ㄗh。
何裕民教授:長期以來,社會形成了一種共識:身體差了就要“補”。其實,這是不對的。也許在過去,處于營養不良、虛弱狀態的人比較多,但今天,這類單純的虛弱者已不多見,大多數人只是由于緊張、壓力加上營養過剩、代謝失常,才促成了亞健康。因此,對于亞健康者來說,重要的不是“補”,而是“調整”,要調整代謝、調整免疫、調整心腦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環,調整心身功能狀態。
處于輕度心身失調狀態的,須引起注意,可以自我心理調整和行為糾正為主,不需特殊的藥品。只有當亞健康狀態不易緩解恢復時,才有必要服用保健品或中成藥。
與現代醫學不同,中醫學并不專長治病,而是擅長于調整狀態。要有效地調整亞健康,應該遵循中醫辯證原則和方法。處于前臨床和疾病、衰老狀態的人,可考慮適當選用一些保健品或中成藥。例如,判為郁證的,可以逍遙丸為主;情緒不穩、胃納欠佳的,可試用歸脾丸;偏于痰濕的,可試用二陳丸等。有三高一低傾向的,試用靈芝制劑也不錯。常常精神疲憊,體力不支,易疲勞,畏寒怕冷的,可試用生曬參制品;兼有虛熱內火的,可試用西洋參制品;所有這些情況也都可試用靈芝制劑。
華永秋主任醫師:很多疾病的發生主要與“遺傳因子”、“外部環境”和“生活習慣”三大要素有關,其中“生活習慣”是自身養成且容易改變的因素。
亞健康大多是由于生活習慣不良而引起的。人體的各個器官可以說與生俱來就有晝夜節律的變化。白日開始,首先是皮膚感受到了溫度升高,隨之將是眼睛接受光線的刺激等,各種刺激隨著傳入神經通往中樞神經,中樞神經綜合調節使各種內環境包括分泌腺、內臟器官等開始一天有規律的活動?,F代化的社會里,在職人員的生活節奏很快,而且緊張。常常是就寢時間延后,甚至在凌晨,而起床時間同步延后至正午,早餐當然被取消。人為地打破正常規律,機體一時無法調整,就會出現不適,有損健康。為了保障健康人不生病,請大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吧。
健康生活習慣九律
不吸煙;
不過度飲酒;
每日進早餐;
每日平均7~8小時睡眠;
每日平均9小時以下的工作;
定時堅持體育鍛煉;
飲食考慮營養平衡;
不多發生自我感覺緊張;
生活有規律、有節奏,符合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