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如是說
曹玉印上海周家渡醫院副主任醫師
一天,我當班時,一位青年患者急匆匆地趕來,情緒頗激動地拿出一疊病歷,向我訴述他在某醫院看病時,因服用藥物后出現肝功能損害的情況,要求我給他開保肝藥物。原來該青年原先患有指甲癬,服用里素勞(又稱酮康唑,是抗真菌藥)治療月余,出現發熱、疲乏、胃口差、黃疸、肝區不適等癥。于是輾轉于醫院各科之間檢查,先是被誤診為傳染性肝炎,最后經詳細檢查后,被確診為藥物性肝炎。該患者入某醫院內科治療,住院耗費數千元。
事實上這種因藥物而產生肝損害的情況比較多見。肝臟是人體內一大器官,也是一個化工廠,凡經口進入腸道吸收的“物質”(包括食物和藥物),均要通過肝臟,作進一步的化學加工變為對機體無害的物質后,才能到達人體各個器官產生生理效應。如果某些藥物進入人體的量過多,會對肝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從而構成藥物性損害。這種肝損害自我診斷的主要依據有:1.具有發熱、皮疹、黃疸、皮膚瘙癢等癥狀中的兩項以上者。2.偶爾再用同類藥物時,癥狀再次出現或加重。
為了預防肝損害的發生,醫學家們指出,在對疾病進行藥物治療時要慎重選擇對肝臟無損害或損害較輕的藥物;對毒性較大又無可取代的藥物,要做到定期觀察,尤其對抗生素類藥、抗腫瘤藥、解熱鎮痛藥、化學合成的新藥,藥物劑量偏大或服藥時間偏長者,產生過敏的機會較多,要高度注意。對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者,要警惕藥物間的代謝物形成新的肝毒性物質。對受到細菌感染或切除腫瘤不久的病人,由于其體內免疫功能可能急劇亢進,用藥時容易產生藥物過敏反應,用藥者要注意避免空腹服藥、長期營養不良、酒后服藥、與其他藥物同服(如與巴比妥類)等,以免加重損害。
對藥物性肝損害的防治,主要是仔細觀察,早期發現,及時停藥,安靜休息,改善飲食,補充葡萄糖、維生素、各種氨基酸等。對重癥患者則要送醫院作進一步治療。
中醫如是
陳靜上海曙光醫院
冉濱云南省中醫院
臨床醫生和病人重視西藥對肝臟的損害,卻忽視了中藥也會損害肝臟。曾收治過這樣一個病人,因胃鏡發現食道和賁門處有腸腺化生,于是服用中成藥增生寧片。一個月后出現肝區疼痛、乏力納差、目黃尿赤,肝功能檢查發現其肝臟受到中度損害。分析病因主要是由于增生寧所含成分為黃藥子,是有毒中藥,對肝臟有明顯的損害。
中藥在治療和預防疾病過程中會造成肝臟、腎臟、胃腸道、心血管及中樞神經等系統損害。由于有毒的藥物得在肝臟解毒,無毒的中藥若炮制不當、貯存不善、配伍不佳、藥不對癥、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也會產生毒性反應,加重肝臟的負擔,所以中藥對肝臟的損傷最為直接和嚴重。
目前已發現100多種中藥對肝臟有損害,如桑寄生、姜半夏、蒲黃等可引起肝區疼痛,蒼耳子、川楝子、黃藥子、雷公藤等可引起肝腫大、谷丙轉氨酶和黃疸指數升高。此外,有人曾作過實驗,在動物飼料中混入不同劑量的常用中藥,如檳榔、款冬花、紫草、藿香、石菖蒲等長期喂飼,會在動物體內引起腫瘤生長,如肝血管內皮肉瘤、肝癌等。
所以說,中藥不完全是“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患者應盡量避免服用有毒性的中藥,必須用時可加服保肝藥物,并注意觀察身體變化,若出現肝區脹痛、黃疸、惡心、乏力、食欲減退,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即使無癥狀,也應定期檢查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