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夏
我最初的名字叫“生脈散”,是金元時代的四大醫家之一李東垣給我起的,并且在他的著名書籍《內外傷辨惑論》上把我公布于眾。我雖僅有“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員大將,但他們個個都是強將,且它們之間的配合又是那么默契、協調,因此療效異常卓越。自從面世后,我便戰功赫赫。如今,不但成為戰暑熱、強心升壓、益氣斂明的一道亮麗的招牌藥,人們還依據同樣的原理將我引進到心臟病、肺病、各種虛弱證的治療中,我同樣不負眾望,表現得卓越不凡。故而,人們開始包裝我、發展我:有的為了服用方便,把我制成口服液——“生脈飲”;有的干脆直呼我——“參麥飲”;有的更加入黃芪以助人參的強心益氣,命之曰“黃芪生脈飲”;更有人將我制成靜脈輸液,直接入血——“生脈注射液”......。當你看到這些林林總總的名字時,可不要不認識我喲!
噢,你要我講講究竟有什么本事?好,且聽我細細道來。
炎炎夏日,人們汗流浹背,不禁干渴異常,欲飲水自救——這就是暑熱傷津之證。此時,我的大將“麥冬”的到來,有如甘涼的泉水注入心肺胃,消炎暑、養陰津。
在暑季驕陽烈日的淫威下,人們常常氣喘吁吁、少氣乏力、倦怠懶動,時不時地一聲聲嘆息道:“熱得我喘不過氣來”,“熱得我一點勁都沒有”——這就是暑熱傷氣之證。此時,命我大將“人參”上場,有如后續的生力軍源源到來,頓時元氣大增,精神變爽。
剩下一味“五味子”,也非等閑之輩。她在此方中的直接作用是“酸斂止汗”。她合“人參”,酸溫而斂,能助參補氣升壓,使氣不外泄;她合“麥冬”,酸甘化陰,能助麥冬斂明強心,使津留體內。參、麥得五味子之助,有事半功倍之效。
這就是我補陰救氣的三員干將,個個都是一把好手,人人都可獨當一面,三者之間還有互助。
不過,在聽了我以上的陳述后,你可不要誤以為我是治暑通劑,我只是在“暑傷氣陰”時才能使用。在暑病初起時,如果病人外有表邪,即有發冷、發燒等癥狀;或是暑熱雖盛,而氣陰未傷,即無氣燒、乏力、出汗過多等癥狀時,都不可使用我。否則的話,因為我有五味子的酸斂、收澀,會把表邪、熱邪戀著,而使得表不得解,熱不得散,反而加重暑病。這也是我對你們的諄諄告誡。
噢,你說在你們那里的藥店柜臺上沒有我。在有適應證的情況下,可不可以自己配一湯劑煮服?
當然可以。這里需要囑咐的是,在選擇“參”時,要注意各種參的性質及功能。例如把“參”按性質從溫熱到寒涼,功能由補陽氣到補陰津排列,則為:“高麗參”又稱“紅參”(性溫熱,專補陽氣。暑病時,不能用);“白人參”(性微溫,大補元氣,兼能生津);“黨參”(性平,補脾肺之氣);“太子參”,又稱“孩兒參”(性平,力薄,氣陰平補);“西洋參”(性微寒,氣陰雙補,功專力宏);“北沙參”(性寒,專補肺胃之陰)。選“參”時,可要注意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喲。
實際上,現在很多廠家在作我的制劑時,已根據不同的意圖而分別選用白人參、黨參、太子參、沙參來作“參”的原料了。在使用前,當然要仔細閱讀說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