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發(fā)育
身高和體重
3歲兒的身高大部分達到90厘米以上,體重也達到20千克以上。身高和體重的上下限幅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起來。特別在體重方面女孩子比男孩子越來越輕。
對身高或體重的增長要看得長遠一些,不能以某一階段為標準來判斷,而應看到孩子本身的發(fā)育曲線是否正常。只要在平均發(fā)育曲線上不出現(xiàn)大起大落,就不用擔心孩子的健康有問題。
運動還是不平衡
由于大肌肉比小肌肉發(fā)展快,孩子的運動還是不自然,難以控制自己的動作。例如,跑步時,已發(fā)出了指令,但有相當多的孩子仍無動于衷,過了一陣兒才開始起跑,手和腳的動作也很難同時進行。
拿球玩時,很難做跟著球往上跳的動作,打空球是常見的事。如果在運動場上放風箏的話,孩子之間互相碰撞,或者線纏到別人風箏上的情況會經(jīng)常發(fā)
生。稍微細致一點的事還做不來,比如穿不上風箏線等。從各方面都顯現(xiàn)出難以控制動作的現(xiàn)象。
雖然孩子運動還不太好,但父母應鼓勵孩子的挑戰(zhàn)精神。這是鍛煉孩子積極性和勇氣的重要時期。

以自己為中心的思考方式
2歲兒能想像出眼前無形的東西,而3歲兒已能想像出相當具體的東西。但是,他們此時的思考是平面性的,也就是說以自己為中心。自己和別人之間的關系能知道一點,但別人之間的關系卻全然不知。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有一種傾向:自己所知道的東西以為大人也全知道。比如,3歲孩子可能老提起鄰居家的孩子,大人問:“他是誰呀?幾歲啦?”孩子就會做出驚訝的表情說:“真不知道嗎?他是鄰居家的孩子
啊!”他不知道大人根本沒見過那孩子。這說明,孩子還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
這時孩子只對眼前事物的某一個特征專心致志。比如,他不理解把樹枝切斷后會成木棍,有了木棍會當作打著玩的玩具來使用,而想不到樹枝和木棍的兩個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自我為中心的特征對孩子的推理也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無法弄清自己想做的事和客觀事實之間的關系。比如,下雨天,媽媽告訴他到外邊玩會弄濕衣服,可他偏認為自己不會濕,所以非要到雨里去,顯得很不乖。
讓孩子理解規(guī)則是“無理”的
這時的孩子還無法理解規(guī)則。玩“石頭、剪子、布”時,自己出手后,會全然不顧對方出什么,高興地喊:“我贏嘍!”有時連續(xù)幾次輸了之后才能換手。可見,對3歲兒的規(guī)則很難實施。
理解數(shù)數(shù)的狀況
這時如果孩子已能數(shù)到10個數(shù)的話,即使只讓孩子數(shù)到6,他也非要數(shù)完10才罷休。
但是,除了開頭和結尾能數(shù)對外,中間會數(shù)得很糟糕。對3和4這樣小一點的數(shù)還能直觀地理解。所以,說“給我三個”或“給你兩個”,孩子能做出準確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是數(shù)小的話,個別孩子大概能正確地說出“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或者“1、2、3、4”,但要是問孩子“那么,一共有幾個呢”時,有的孩子能正確地回答,而有的孩子卻答道:“有一、二、三個。”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序數(shù)的最后數(shù)就是集合數(shù)。要明確兩者的關系要等再長大一些以后才能做到。

越來越多的提問
3歲是說話數(shù)量開始直線上升的一年。所以,媽媽會受到“這是什么”、“為什么”等比2歲時更多的“提問攻勢”。
和2歲兒一樣,3歲兒也是想確認已知事物的時期。所以,聽到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回答時,會馬上說“你錯了”,讓對方更正。
對孩子的提問,媽媽如果說“煩死人啦”,或者不理不睬的話,會損傷孩子特有的好奇心。所以,媽媽應耐心地對待提問,幫孩子增進語言。
孩子能理解畫書和童話里的內容了,不但愛聽,而且在講故事當中喜歡問“怎么啦?”、“什么呀?”等。這時,媽媽千萬不要發(fā)火,應答道:“是啊,怎么回事呢?咱們好好聽下面的故事吧。”
從幼兒語到成人語
3歲兒能用“多詞句”來表達,所以已頗具把自己的想法語言化的能力,對句子結構的理解也相應提高。雖然如
此,但在語法和說話方法上尚有許多錯誤。
媽媽要幫助孩子從幼兒語和幼兒音的語言過渡到成人語上。大人老學幼兒語,小孩就不能向成人語過渡。3歲是從幼兒語過渡到成人語的關鍵時期。孩子用“嘟嘟”表示汽車時,就應該讓孩子說“汽車”。這樣,孩子就能通過“嘟嘟——汽車、唔唔——雞、亮亮——電”等來學會成人語。語言的過渡不能急,要慢慢來。
要教會孩子認識群體,也不能忽視個性
孩子到了3歲,愿意和許多人一起玩,這是社會性發(fā)展的表現(xiàn)。但一會兒跟別的孩子玩,一會兒又自己玩,不能持續(xù)協(xié)同游戲。
剛進幼兒園時,3歲孩子可能有不愿參加團體活動的傾向。媽媽和老師只擔心不愿在群體里玩的孩子,而不大擔心離開群體就不會玩的孩子。請注意:沒有別人的指揮,自己就不會玩也是個問題。
獨自玩的重要性
獨自不能玩的原因,在于沒有自己進行創(chuàng)造性玩的機會。只能跟同輩一起玩,獨自不能玩的孩子大體上缺乏獨創(chuàng)性。
獨自玩的孩子對一件事干膩時,非干別的事不可。這是培養(yǎng)耐性的好機會,也是不仿效別人而按自己的意志行動,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好機會。
這個時期又是愛模仿的時期。在幼兒園里不難看到,有個孩子畫花時,其他孩子也都學著畫花。最好在一天里有一段時間能讓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去行動。
在家庭中的個人
由于家庭成員的年齡和所干的事情各有不同,需要有個不受別人干擾能做自己事情的時間。當然,家庭成員一起做一件事也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各自的時間。這種集體中的個人行動,孩子是從游戲之中學到的。
對媽媽的依賴性
孩子到了3歲時,比起以往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相對減少,而跟別人,跟其他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起來。
孩子們剛開始由于各有主張,容易吵架,但馬上會抑制自己,繼續(xù)親密地玩下去,按順序需要等待的事情也慢慢地能適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