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臺灣對美國給的多枚“愛國者”導彈進行了試射。這給“臺獨”分子壯了膽。他們認為,頭上又多了一層“保護傘”,“以武拒統”更有資本了。那么,處在“臺獨”屋檐下的臺灣軍隊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呢?
臺灣軍隊要干啥?
臺灣軍隊現正處于一個“理念轉變”的岔路口上。據介紹,當前臺灣軍隊內部思想混亂,甚至許多人還提出了“為誰而戰、為何而戰”之類的疑問。臺灣軍隊之所以出現這種茫然失落的狀況,其禍根全在于陳水扁“軍隊國家化”的主張。眾所周知,臺軍歷來被稱為“國民黨的軍隊”,簡稱“國軍”。但是,“國軍”與陳水扁提出的“國家軍隊”是不同的。在國民黨的控制下,臺軍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著所謂的“五大信念、一個信條”。“五大信念”是指“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其中,“主義”是指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國家”則指“中華民國”,“領袖”則是指國民黨掌權時代的“國家總統”;“一個信條”是指臺軍傳統的軍中教育主旨為“反臺獨”。臺灣軍隊歷來是“反臺獨”的清靜園地。
在臺灣前年所謂的“選舉”時,臺軍中的眾多高級將領就多次表示,他們不愿為“臺獨”而戰,不愿為“臺獨”流血、喪命,他們沒有保護“臺獨”的義務。但是,陳水扁上臺伊始就打著“軍隊國家化”的旗號改造起軍隊。他說,“軍隊應奉行保國衛民的職責,效忠政府與人民,立場超然,不受任何黨派節制”。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分明是拆臺軍“國民黨化”的臺柱子。接著,陳又通過“削藩政策”、“要職布樁”、“三安政策”等三種手段來對臺軍進行拉攏。其中的“削藩政策”就是要弱化現職的國民黨籍高層軍官的權力,代之以許多“將領本土化”的親民進黨人物。陳的“要職布樁”也很見成效。他上任之初就將“總統府侍衛長”這一重要職位控制住,任命帶有本土色彩的佘連發擔任。稍后,陳又將師兄兼同鄉季麟連破格提升為海軍陸戰隊司令。面對臺軍中存在的抵觸情緒,陳水扁又拋出以“部隊安全、軍人安家、軍眷安心”為中心內容的“三安政策”來籠絡軍心。
目前,由于陳水扁要對臺軍做“改朝換代”的手術,處于岔路口的臺軍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所適從的尷尬門檻:是繼續緊守“反臺獨”信條,還是給“臺獨”當炮灰?
臺灣軍隊在干啥?
當前,“臺獨”屋檐下的臺軍不得不隨著“臺獨”的舞步在夢中翩翩。在臺灣當局的授意下,為展示“實力”,臺軍窮兵黷武,大搞軍事演習。在陳水扁上臺后的一年多時間里,臺軍共舉行軍事演習50多次。
值得關注的是,臺灣軍隊在演習中將“電磁脈沖”、“電腦病毒”等概念納入演習課目之中。近期臺軍舉行的“漢光17號”演習還創造了幾個第一,如首次使用了新組建的信息戰部隊,首次使用了F-16戰斗機發射“魚叉”導彈,首次在臺灣的西海岸進行大規模反登陸訓練等。
當前,臺軍仍在擴充軍備。自去年4月發生震驚世界的軍售事件以來,臺軍又在5月份向其“洋大人”訂了一筆數額不菲的貨單。據悉,該訂單是用于購買第四代主戰坦克的。另據媒體透露,臺軍高層在近期放風說,今年臺軍將更有針對性地采購垂直起降戰機、對地對海攻擊機、UAV無人偵察機、反輻射導彈、A-10攻擊機及“靈巧炸彈”等用于“先制反制”作戰的武器。
臺灣軍隊能干啥?
據透露,臺軍在去年“漢光”演習后認為:“共軍”已取得臺海空中與海上優勢,并在登陸作戰中勝出。此結果令當時參演的軍方高層人士大為“震撼”。實際上,目前的臺軍也的確扛不起保護“臺獨”的擔子。首先,臺軍的戰爭潛力天然不足。臺灣地緣狹小,資源匱乏,能源自給率只有20%,95%以上的進口戰略物資需要通過臺灣海峽輸送,并且物資進口主要集中在基隆和高雄兩大港口進行。戰時,臺灣如遭封鎖,其戰爭機器勢必難以持久運轉。
其次,臺軍的兵工體系集中為“八廠二院二中心”。“八廠”是指聯勤兵工廠,它們也只能制造一些常規輕武器、彈藥及后勤物資;“二院二中心”是指中正理工學院、中山科學研究院和漢翔航空工業發展中心、陸軍兵工整備中心。這些地方最多只能仿制美軍武器,臺軍真正能自己研制的先進武器幾乎沒有。因此,臺軍的武器裝備基本上依賴從國外進口,但數量畢竟有限,而且戰時也難以得到及時補充。這說明臺灣缺乏長期戰爭的能力。
但是,臺軍也并不是一個禁不住捏的“軟柿子”。由于臺灣當局連年窮兵黷武、擴充軍備,加之美國“用心良苦”地對其軍售,臺軍的作戰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
首先,臺軍的電子戰能力大為增加。在美國的幫助下,臺軍陸續建成了“大成”、“強網”等電子信息系統,對大陸監視和預警距離已達300千米。此外,美國還幫助臺灣在其北部地區合作建立了一套名為“LINK-16”的數據鏈系統用于飛機、艦艇及地面部隊三者之間進行語音信息及資料的交流,并直接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鏈接,共享信息情報資源。
其次,臺軍的精確打擊能力也今非昔比。據報道,臺“中科院”目前已“研制成功”并少量生產了一種射程為100千米的短程地地導彈,并進行了秘密部署。據臺灣媒體披露,該導彈的關鍵及核心部分乃至部件,都是美方提供的“戰斧”型,具有很大的威懾力。
第三,臺軍的海上立體攻擊能力已大大增強。至2008年,臺軍將擁有一支由10艘潛艇組成的“水下殺手”,其“基德”級潛艇是專門獵殺潛艇的高性能綜合平臺。
但是,正如螳臂難擋巨車一樣,臺軍一時勇力也救不了“臺獨”。加之近年來臺軍內部士氣低落、事故頻發、武器裝備混雜難用、兵員短缺,臺軍雖有一些先進武器作外包裝,但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張藝生薦自《山西家庭報》)